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伦勃朗撞击坑

增加 2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伦勃朗撞击坑.jpg|320px|缩略图|右|<big>伦勃朗撞击坑</big>[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50502/93/14657158683835337733.jpg 原图链接][http://bj.people.com.cn/n/2015/0502/c233086-24709287.html 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 伦勃朗撞击坑 ''' (英语:Rembrandt)是 [[ 水星 ]] 上的一个大型撞击坑[1] ,直 径 715 径715 公里,是水星上第二大撞击坑,仅次于卡洛里盆地[2] ,也是 [[ 太阳系 ]] 中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于2008年10月6日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时发现[1] 。该撞击坑年龄 约 39 约39 亿年,于后期重轰炸期形成[1] 。在伦勃朗撞击坑外环周围的撞击坑 [[ 密度 ]] 和直径代表这是水星上最年轻的撞击盆地之一[3] 。 该撞击坑以 [[ 荷兰 ]] 知名画家 [[ 伦勃朗 ]] 命名。
==发现背景==
伦勃朗撞击坑是在信使号第二次飞掠水星期间,于2008年10月6日在所摄水星表面影像中发现[1] 。该撞击坑位于水星南半球南纬 33°[4] 。以著名荷兰画家伦勃朗命名,并由 [[国际天文学联会| 国际天文联会 ]] 于2009年2月27日批准[4]
==地质==
伦勃朗撞击坑是水星上第二大撞击坑,仅次于卡洛里盆地[2] 。其外部边缘,或者是其外环,是由断崖和断块山组成的环确定的。环的直径 是 715 是715 公里,相当于卡洛里盆地的一半。该撞击坑周围被撞击时从深处喷出的喷发物块状沉积包围。喷发物主要在撞击坑北方和东北方可见。坑内可分成两种地形:圆丘地形和 [[ 平原 ]] 。前者占据了坑底接近北缘的部分,并形成了一个 [[ 直径 约 130 ]]约130[[ 公里 ]] 的不完整环。后者则占据了坑内大部分区域。这两种平原被一个直径 约 450 约450 公里的环状断块山脉分离。这个界线或许可以对应到撞击后刚形成不久,后来坍塌的暂态内腔[2]
==年龄和形成==
目前关于伦勃朗撞击坑的资料都显示它是水星上最年轻的撞击盆地之一。其年代大约和卡洛里盆地相当。伦勃朗撞击坑形成于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炸期将结束时,约39亿年[3] 。该次撞击将水星外壳浅层 [[ 物质 ]] 大量喷出,形成撞击坑周围较深色且相对偏蓝的喷发物。该次撞击事水星外壳变薄,并引发 [[ 火山 ]] 活动。浅色熔岩填充了伦勃朗撞击坑内部并沉淀,并造成盆地底部的收缩而形成皱脊;之后撞击坑底部因为不明原因隆起,造成张裂而形成槽沟[2]
水星上最后的 [[ 板块运动 ]] 导致叶状陡坡形成,其走向是环状皱脊的切线方向。这可以指出或许可对应到被埋藏的盆地内环状地形会影响陡坡的形成。在这之后水星内部活动停止,水星表面地质作用剩下零星的撞击事件[2]
245,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