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歪头菜

增加 4,40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族:野豌豆族
|}
 
'''歪头菜'''(原变种),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蔷薇亚目。
 
歪头菜为[[蝶形花科]]、野豌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80厘米。茎直立成斜升,多丛生,有细棱,具柔毛。偶 数羽状复叶,仅有小叶1对,叶轴末端的卷须不发达。总状花序,腋生,有8~20朵花,花序梗比叶片长,花冠蓝色或蓝紫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叶型奇特,花色夺目,可供观赏,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
 
==简介==
 
歪头菜为豆科植物歪头菜ViciaunijugaAl.Br. 的嫩茎叶,又名草豆、二叶楸、三铃子。
 
歪头菜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78 克,蛋白质2.5 克,脂肪0.3 克,碳水化合物13 克,粗纤维5.4 克,钙298 毫克,磷43 毫克,胡萝卜素5.43 毫克,维生素C118 毫克。
 
歪头菜性味甘平,具有补虚的功效。治痨伤、头晕等。
 
【别名】[[两叶豆苗]]、[[三铃子]]、草豆、[[野豌豆]]
 
==形状==
 
[[根茎]]粗壮近木质,主根长达8-9厘米,直径2.5厘米,须根发达,表皮黑褐色。通常数茎丛生,具棱,疏被柔毛,老时渐脱落,茎基部表皮红褐色或紫褐红色。
 
[[叶轴末端为细刺尖头]];偶见卷须,托叶戟形或近披针形,长0.8-2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不规则齿蚀状;小叶一对,卵状披针形或近菱形,长 (1.5) 3-7 (-11) 厘米,宽1.5-4 (-5) 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小齿状,基部楔形,两面均疏被微柔毛。
 
总状花序单一稀有分支呈圆锥状复总状花序,明显长于叶,长4.5-7厘米;花8-20朵一面向密集于花序轴上部;[[花萼紫色]],斜钟状或钟状,长约0.4厘米,直径0.2-0.3厘米,无毛或近无毛,萼齿明显短于萼筒;花冠蓝紫色、紫红色或淡蓝色长1-1.6厘米,旗瓣倒提琴形,中部缢缩,先端圆有凹,长1.1-1.5厘米,宽0.8-1厘米,翼瓣先端钝圆,长1.3-1.4厘米,宽0.4厘米,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线形,无毛,胚珠2-8,具子房柄,花柱上部四周被毛。
 
荚果扁、长圆形,长2-3.5厘米,宽0.5-0.7厘米,无毛,表皮棕黄色,近革质,两端渐尖,先端具喙,成熟时腹背开裂,果瓣扭曲。种子3-7,扁圆球形,直径0.2-0.3厘米,种皮黑褐色,革质,种脐长相当于种子周长1/4。
 
花期6-7月,果期8-9月。2n=12。
 
==生长环境==
 
生长于低海拔至4000米山地、林缘、草地、沟边及灌丛。
 
==分布范围==
 
产东北、华北、华东、西南。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均有。
 
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
 
==主要价值==
 
歪头菜,中药名。为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歪头菜ViciaunijugaA.Br.及短序歪头菜ViciaunijugaA.Br.var.apodaMaxim的全草。植物歪头菜,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均有;植物短序歪头菜,分布于我国东北及西北。具有补虚,调肝,利尿,解毒之功效。主治虚劳,头晕,胃痛,浮肿,疔疮。
 
别名:山苦瓜《植物名实图考》,三铃子、野豌豆、豆菜《贵州民间药物》,豌豆花《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山野豌豆、土黄芪《新华本草纲要》,二叶蚕头、二叶萩(河北),两叶豆苗、草豆(东北)
 
'''功能''':补虚,调肝,利尿,解毒。
 
'''主治''':虚劳,头晕,胃痛,浮肿,疔疮。
 
'''入药部位''':
 
植物歪头菜及短序歪头菜的全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捣敷。
 
'''相关配伍''':
 
1、治病后体虚,豌豆花15g,小米、蕨麻各等分。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劳伤,三铃子根15g,蒸酒30g,每日服3次。(《贵州民间药物》)
 
3、治胃病:三铃子3g。研末,开水吞服。(《贵州民间药物》)
 
4、治头痛:豌豆花适量,代茶饮。(《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5、治头晕:三铃子嫩叶9g,蒸鸡蛋吃。(《贵州民间药物》)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
 
本种为优良牧草、牲畜喜食。嫩时亦可为蔬菜。
 
本种生长旺盛,广布荒草坡,亦用于水土保持及绿肥,为早春密源植物之一。
130,1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