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駱子珊

增加 10,83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align="center" |[[File:Pb0527822p413-1400x2224.jpg|缩略图|[http://taiwan.nchu.edu.tw/DigitalFormosa/2018A/ 原圖來源]]]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駱子珊'''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網川'''、'''嘉村''',號'''立鷹''',叉號'''鐵花'''。<br>別署'''網海書窩主人'''、'''定靜山主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01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6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社團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瀛社」、「高山文社」、「松社」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瀕江鷹吟集》
|}
</div>

'''駱子珊'''(1901'"'-'1969)<ref>編者按:生年據駱子珊(庚午端月三十初度偶作〉一詩推估,庚午為1930年,故其應為1901年出生。</ref>,臺北萬華人。字'''網川'''、'''嘉村''',號'''立鷹''',叉號'''鐵花'''。別署'''網海書窩主人'''、'''定靜山主人''',[[昭和]]十九年(1944 )曾改日本名為'''褔島嘉男'''。
==生平==
駱子珊為'''陳廷植'''、'''顏筠山'''高足,性恬默,篤厚老成,精古文詞,喜交遊,耽吟詠'尤嗜擊鈴催詩,有會必赴。為「瀛社」、「高山文社」、「松社」成員。奉職臺灣倉庫株式會社,為松山出張所主任。常與文人詞客遊'叉好集趣味品,與同志組織「東瀛雪鴻會J'每月定期開例會各展所藏。擅書法,所書極聯題識,散見於龍山寺與學海書院。<ref>參考:(1)林正三著〈松山地區之古老詩社一松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2)林正三、許惠玟編《臺灣瀛社詩學會會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ref>詩作散見於《[[臺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教育》、《昭和新報》、《[[詩報]]》、《[[風月報]]》、《崇聖道德報》、《興南新聞》等日治時期報刊雜誌,及戰後《臺灣詩壇》、《詩文之友》、《中華詩苑》、《棍南詩苑》等期刊。

==著作==
[[File:駱子珊02.jpg|缩略图|駱子珊《瀕江庵吟集》原抄本封面|[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34-201211/page07.1.htm 原圖來源]]]
[[File:駱子珊03.jpg|缩略图|駱子珊《瀕江庵吟集》原抄本首頁|[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34-201211/page07.1.htm 原圖來源]]]
駱氏《瀕江鷹吟集》為毛筆抄寫手稿本,收錄[[大正]]15年(1926)至昭和6年(1931),亦即作者26月31歲,共計6年間之詩作,原件為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所珍藏 。本集是駱氏初涉韻學之作,組略統計,詩作總數(含詩鐘)463首,內含其師[[顏窈山]]夫子之作品10首、詩友日人[[鬼塚富螺]]l首、[[葉蘊藍]]l首、[[李遂初]]l首、[[杜冠丈]]3首、[[黃文虎]]l首、[[林菊塘]]l首、[[洪玉明]]l首、[[陳庭瑞]]2首、[[黃遠山]]l首、[[吳懷淇]]l首、[[莊櫻痴]]4<ref>原作「新J'後改為「頻」。</ref>首、[[黃景岳]]l首。駱氏此批詩作,充分反映風華正茂青年之自我光輝形象。至於集中作者自行改訂處,足以燭見鍾鍊之痕跡,可供今之學習傳統詩者作為借鏡。叉作者當時參與鄉土文獻高山文社及[[瀛社]]活動之記錄,由於創作時間及詞壇雅會之緣由,明確而詳細,成為當時詩壇史料之徵實,頗其文獻價值。<ref>林正三,臺灣瀛社詩學會名譽理事長。吳褔助,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退休,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王雅儀,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賣」助理。</ref>

==[[七言律詩]]==
試新茶 <br>
品茗多從活火煎<ref>品茗多從活火煎:品茗:品茶也。活火,指有焰的炭火,主要取其熾熱火力能使水沸滾,與無焰炭火的溫火、文火、慢火不同。宋人飲茶,以煎茶為主,先碾碎茶餅成茶末,再以茶末倒入滾燙的熱水中烹煮,此為「煎茶」。如蘇軾〈汲江煎茶〉詩中便有「活水還須活火煎」,〈試院煎茶〉亦有詩句描寫煎茶時的過程、狀況:「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但是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以泡茶為主,不碾碎茶葉,也不煎茶,由此可知此詩乃摹古的寫法,並不寫實。
</ref>,春芽<ref>春芽:能製作茶的只有茶樹春季發出的嫩芽,茶品質最好的在每年4 月上旬的清明以前採摘,所以春芽用來代稱好茶。
</ref> 酒後論 前<ref>酒後論霳前:酒後乘興於窗前品評茶葉優劣,並品嘗好茶。</ref>。<br>
味清適口<ref>適口:食物合於口味,亦指美味。</ref> 分優劣,氣馥沾唇細究研<ref>氣馥沾唇細究研:馥,香氣濃郁。細,仔細。究研,即研究。此句寫品茗前先聞茶香,再沾唇辨別茶味,並不唐突地一口飲入。</ref>。<br>
休羨盧仝傾七椀<ref>休羨盧仝傾七椀:唐代詩人盧仝,有一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描寫自己喝茶的經驗,其中有「七碗喫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而此句則反用盧仝詩句,認為盧仝喝七碗雖然兩腋生風,似乎快要羽化登仙,但畢竟喝了七碗已是豪飲,並非品茗,因此「休羨盧仝」,因為他飲茶過量的行為不足取。
</ref>,須看陵羽著三篇<ref>須看陵羽著三篇:陵羽,疑為「陸羽」之誤。陸羽著《茶經》三篇,談論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對飲茶文化貢獻極大,後被祀為茶神。
</ref>。<br>
頭番我已嘗來慣<ref>頭番我已嘗來慣:頭番,指第一泡茶。第一泡茶最有茶味及茶香,也最能保持茶湯原本的色、香、味。嘗,同嚐,品味的意思。嘗來慣,指經常品味。</ref>,鯤島烏龍勝水仙<ref>鯤島烏龍勝水仙:鯤島,因臺灣島形似魚,故自古便以「鯤島」作為臺灣島的代稱。水仙,指福建武夷山所產的水仙茶。一千多年前,建陽、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清咸豐年間(1857 年),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進並改良之,形成風味獨特的「閩南水仙」。</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選自《詩報》第275 號(1942 年7 月)。此詩乃詩社擊鉢吟的課題詩,所以這首詩的寫作稍微脫離當時臺灣實際品茶的經驗,全詩用了許多典故,聲調叶合平仄,用詞也修飾而較顯典雅。臺灣茶是臺灣清代以迄現代的重要經濟作物,產量、品質均佳,除了大量外銷境外,也是臺灣人日常生活的飲品。現有的臺灣茶種及烘茶、製茶技術,均是二百多年前清代自福建移植,但在臺灣卻發揚光大。詩中末句提及的烏龍茶,乃清代咸豐年間林鳳池從福建引進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於凍頂山,據悉為臺灣烏龍茶之始。臺灣自清代以降,飲茶方式大多使用「功夫茶」沏、泡方法,但是此詩首句卻援用唐宋時期以烹、煮為主「煎茶」法,可見此詩,好古而不切實際。使用盧仝茶詩、陸羽茶經典故,雖顯雅緻工整,但是從此詩無法看出當時臺灣人飲茶的實際情況。好古不求真,堆砌典故辭藻,也是擊鉢課題詩最受人詬病之處。不過此詩在當時得到左、右詞宗極高的評價,大致是從詩藝技巧著眼。此詩格律平仄完全不失格,對仗也工整,章法井然,堪稱重視形式技巧的課題詩典範,頷聯對飲茶時的口感經驗,也描摹地十分貼切。<br><br>

【延伸閱讀】<br>
1. [[李逢時]]〈食蟹〉,《風月報》第79 期(1939 年2 月1 日)。<br>
2. [[傅錫祺]]〈擘蟹〉,《鶴亭詩集》。<br>
3. [[郭柏蔭]]〈蟹籪〉,《詩報》第208 號(1939 年9 月1 日)。<br><br>

==[[七言律詩]]==
謁臺北聖廟<br>
鄒魯<ref>鄒魯:鄒國與魯國分別是孟子與孔子的故鄉,故以鄒魯代指孔孟。</ref>淵源接海濱,宏開釋奠<ref>釋奠:以酒食祭拜孔子之儀式。</ref>廟重新。宮墻<ref> 宮墻:指孔廟必備的建物「萬仞宮牆」。</ref>卜地<ref>卜地:選擇地點。</ref>圓山麓,檜柏參天淡水津<ref>淡水津:指淡水河畔的港口大稻埕。</ref>。<br>

德仰大成惟至聖,道高未有自生民。龍峒<ref> 龍峒:大龍峒,位於今臺北市大同區內。</ref>久被絃歌<ref>絃歌:古代用琴瑟伴奏以詠詩,後用以指稱禮樂教化。</ref>化,師表萬年向往頻。<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載於《詩報》第35期(1932年5月15日)。聖廟即今所謂[[孔子廟|孔廟]],又稱文廟,祭祀[[孔子]]及孔門聖哲賢人。臺北城內的孔廟原址位於今臺北市城中區市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園內,始建於[[光緒]]5年(1879),到清領結束之前陸續有所增建,但在乙未之際毀於兵燹,爾後於當地興建國語學校。[[大正]]14年(1925)由臺北仕紳捐地募款,在今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現址重建孔廟,至[[昭和]]14年(1939)完工,總面積五千餘坪,現主管單位為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作者當時前來拜謁時,大成殿、崇聖門、儀門、東西廡等主要建物已經先行落成,詩中主要表現對於孔子與儒教的無限崇仰之意。<br><br>

【延伸閱讀】<br>
1. [[吳百川]]〈祝文廟落成〉,《風月報》第100期(1940年1月1日)。

2. [[顏笏山]] 〈謁臺北文廟感賦〉,林欽賜編《瀛洲詩集》。

3. [[山口透]]〈大龍峒文廟祭恭賦〉,《瀛洲詩集》。<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529 愛詩網]
*[http://tao.wordpedia.com/show_pdf.ashx?sess=yqjj1555o1bcc1555asffdry&file_name=JO00000513_134_74-105&file_type=q 駱子珊〈瀕江華吟集〉點校]
*[http://taiwan.nchu.edu.tw/DigitalFormosa/2018A/ 賞析]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46472942049042&type=3&comment_id=646480035381666 上元觀燈_駱子珊 (瀕江菴吟詩) 基金會]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292564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201211 (134期)]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