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龙兴寺

增加 7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龙兴寺 '''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为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开国皇帝敕建,是明朝皇家寺庙。
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龙兴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被评为国家AAA级风景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基本信息'''<big>龙兴寺</big> '''|-| [[File:龙兴寺.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align= light|中文名称 龙兴寺
外文名称Longxing ;Longxing Temple
地理位置 安徽省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6910 ;6910 平方米
开放时间08;08:00-18:00(夏 季);08:00-17:30(冬季)
景点级别 国家AA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门票价格20 ;20
著名景点 六角亭、龙兴古刹牌楼
始建于 明洪武十六年|} ==历史沿革==
目录
1历史沿革
2建筑格局
3地理位置
4传说
5文物遗存
6文物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龙兴寺前身为於皇寺,於皇寺可知的历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
1993年,九华山百岁宫主持慧庆法师受凤阳政府聘请正式成为龙兴寺主持。就此慧庆法师便以龙兴寺主持身 份前往台湾、缅甸、香港等地,募集修复资金。
==建筑格局==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格局
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传,等级甚高,是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
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寺内原藏有朱元璋画像、铁像及铜佛、铜镬、铭文铁罄,并有御书亭一座,亭内有明太祖"第一山"手书石碑。
明清两代名人诗词题刻琳琅满目,嵌于东西两廊。现尚存殿阁二十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有"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等物;明代铸打铜镬4个,高1.45米,口面直径1.64米;铜鼓一个,高1.11米,口面直径1.01米;铜钟一座,高1.11米。   明万历诗碑等文物,至今完好。寺内现有明朝文物陈列馆两个,对外开放。
龙兴寺建寺发来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在安徽九华山百岁宫慧庆和尚主持下筹资修建,建起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及念佛堂,禅堂、寮房等200间,建筑面积6910平方米。
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地理位置==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龙兴寺位于安徽省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
折叠编辑本段 == 传说天王坐像天王坐像==
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据传,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着。
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说着便坐了下来。而后,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文物遗存==
 
===古建筑===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遗存折叠古建筑 ''' 大雄宝殿'''
[[File:龙兴寺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大雄宝殿又名三宝殿,原位于山门前,现旧址柱础石仍在原位未动。光绪三年捐修三宝殿三楹,五年添修卷廊及殿之东西房各一楹。民国31年重建。
东西暗间山面屋架,转角有45度的磨角梁,上置交金墩,墩有顺梁和爬梁,以承托屋面椽。前檐东西两端壁间,嵌有民国31年修寺碑铭及捐款题名碑。
'''龙兴古刹牌楼'''
龙兴古刹牌楼又称牌坊,位于汽车站北,民国31年建。牌楼通高6.8米,长7.8米,厚0.88米,均用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4.5厘米的青砖砌筑。为三楼庑殿顶,砖出檐,五斗拱,上覆盖小瓦,砖博脊,饰以几何图案。门为砖筑圆形拱券,高3.4米,宽3.09米,厚0.88米。门上方镶嵌白玉石匾额,阴刻行楷"龙兴古刹"四个大字。建国后,于1959年重修。1981年6月,又粉刷一新。
龙兴古刹牌楼'''六角亭'''
  [[File: 龙兴 古刹牌楼又称牌坊,位于汽车站北,民国31年建。牌楼通高6寺5.8米,长7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8米,厚0nipic.88米,均用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4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5厘米的青砖砌筑。为三楼庑殿顶,砖出檐,五斗拱,上覆盖小瓦,砖博脊,饰以几何 jpg 原 案。门为砖筑圆形拱券,高3链接][http://www.4米,宽3nipic.09米,厚0com/show/3317755.88米。门上方镶嵌白玉石匾额,阴刻行楷"龙兴古刹"四个大字。建国后,于1959年重修。1981年6月,又粉刷一新。 html 六角亭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六角亭因在寺院正中,又称中亭,为民国年间建筑。亭原塑有弥勒佛坐像和韦驮立像。"文化大革命"初期,像毁亭存,至今保持完好。亭高约6.5米,平面为六角形,每边宽3.3米。檐下两层椽,转角为老嫩戗作法。屋面施以灰筒瓦,砖砌垂脊上有水浪纹和横"8"字纹。上端以陶制葫芦收顶,内部构架为近人改建,壁间嵌有清代碑刻四块。
   ''' 大井'''
龙兴寺大井,今分布在寺院之外。寺内两井,一为"文化大革命"中所修;一为自来水厂所修。原井尚存3口,皆为明代大城砖券砌,沿口内径均为2.2米。一口在寺西南约百米农师院食堂东,已废弃。一口在寺西140米农师院食堂西北部,已装置水泵,抽水供全院使用。一口在寺东南农机校后部,也备有水泵,抽水以供全校使用。据查,寺院到"龙兴古刹"牌楼以西900米,南北400米的农师院内,原寺僧房舍旧址上,有水井数口,南北相对排列。建国后,自50年代起,因该院基建或平整实验场地,先后回填,已无遗迹。
===古碑刻===
折叠古碑刻 ''' 龙兴寺碑'''
龙兴寺碑立于原大殿后,碑文为明太祖御制,碑阴有御制《敕僧文》,洪武十六年九月立。乾隆《凤阳县志》载:"今殿后碑亭内竖太祖《龙兴寺碑》,万历三十九年马协建",时碑已毁,至是重建。咸丰三年,寺遭兵毁,碑亭尚在。同治《凤阳县续志》云:"今寺毁、碑存。惟经兵燹,龟(座)拆,而阴阳碑文书法端劲,可拓临摹。"光绪间,碑树立原处,碑座以砖砌圆台代替。而大殿则移建于碑后。"文化大革命"初期,台拆碑除,惟底座石板基础尚存。该碑形制规模未详。据民国23年《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拓本高一丈,广五尺二寸,二十行,行四十八字,字径二寸,正书。"碑文末署:"中书舍人□廷铉谨书。"碑文记述寺的历史和修建经过,朱元璋本人经历和他对"求佛积佛"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惜原碑不在,拓本无存。
''' 第一山碑太祖御笔太祖御笔'''
为明太祖朱元璋御书,原立于山门内御书亭。《凤阳新书》:"御书亭,在龙兴寺内,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圣主御书'第一山'三大字,勒石树立,制极高邃,为中都之壮观也"。官员周启陪蜀王祭皇陵,曾作《中都龙兴寺御书第一山》诗。明末,亭、碑皆毁。清康熙时,在山顶重新树碑建亭,至清末亭复毁,惟穹碑矗峙碧峰间。建国后,此碑保持完好。碑高3米多,字大如斗,正楷,系仿朱元璋书,笔力奇横。"文化大革命"初期,该碑被砸,碑亭遗址尚存1对石础。
''' 重修龙兴寺诗碑'''
据《安徽金石古物考稿》:碑"在凤阳县本寺。拓本六石,每石高八寸五分,广三尺三寸,行字不等,字径六分,均行书"。碑为福唐(今福建福清)首辅叶向高撰文,邑人盛世鸣书。至建国后,诗碑原嵌于龙兴寺碑亭壁间,"文化大革命"初期,亭毁,诗碑弃置院中,后散失。
1982年4月仅收回一石,为碑文之首,题曰:"重修大龙兴寺碑"。碑高35厘米,宽110厘米,厚14厘米。
龙兴寺诗碑龙兴寺诗碑
1983年9月立于寺院东墙内侧陈列。碑高123厘米,宽34厘米,厚17厘米,青石质。碑刻为《重修龙兴寺》七律诗一首,落款为:"万历辛亥三十九年(1611年)午日,朱之蕃题";下端篆刻"之蕃"、"朱氏元介"印记2枚。朱之蕃白下(今南京)人,时官至礼部侍郎。
折叠 === 铜器=== 
建国后,龙兴寺内原有明代铸铜佛、铜钟、铜鼓、铜镬等。其中最大的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4米,由头、胸腹、下身三截组成,表层镀金,造型优美,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现寺内尚存铜钟1件、铜鼓1件、铜镬4件,皆完整无损。
[[File:龙兴寺6.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铜钟'''
原悬挂于寺后山腰的钟亭内,。钟高2.05米,下沿直径1.3米,厚9厘米,重约4吨。钟纽为"蒲牢",钟身铸有铭文。"文化大革命"初期亭毁。此后,钟被移上鼓楼,作报警之用,1982年4月,运回寺内陈列保管。
''' 铜鼓'''
身长1.15米,口径1米,厚3.5厘米。《凤阳县续志》:"寺僧蓄水灌花,谓之铜鼓。叩之有声铿然,无款识,究莫能名"。"文化大革命"初期,其当作废品售给府城废品收购站,因该站用作消防缸而幸免厄难。1975年运至县文化馆保管,1982年4月县文物管理所运回龙兴寺陈列至今。
''' 铜镬'''
分二式,一式3口,尖底状,为双层台。皆高1.5米,口外径1.64米,厚5厘米。上下层外侧各有8个出脚。一式1口,尖底状,为单层台,高0.9米,口外径1.59米,厚4厘米。其用途不明,传为炊具,有"做饭僧人登锅台"之说。《凤阳县续志》载:"紫(青)铜镬四大者,容水五十余担。咸丰初,军饷支绌,大府拟用铸钱,炽炭千斤,不能熔化而罢。"据传,抗日战争时期侵占凤阳日军欲运走,引起凤阳人民抗议;继而欲就地熔化,仍徒劳。"文化大革命"中,多次夯砸,药炸不动,始得幸存。1982年4月,仍置放于寺中陈列。
 折叠 === 龙兴晚钟===
龙兴晚钟,龙兴指龙兴寺。原寺殿后山腰钟亭内悬挂大钟一口,为建寺时所铸。此钟是用合金材料铸成,高2.05米,重约4吨。钟的顶部铸有一对似龙非龙的奇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称蒲牢。明清时,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凤岭鸣钟",其声响彻云霄,龙兴寺众僧随着钟声开始早晚佛课。特别是在夜晚,钟声格外幽清,远传数十里,俗有"改朝换代江河变,唯独钟声绕凤阳"之说。因此古人把"龙兴晚钟",称为凤阳八景之三。
建国后,钟亭毁于"文化大革命",而钟幸存。后来钟被移上鼓楼,作为报警之用。1982年,县文物管理所收回龙兴寺内陈列。现宗教部门及僧人,重新建亭,悬挂洪钟于龙兴寺,供游人观赏。
折叠编辑本段 == 文物保护==
龙兴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AAA级风景区。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