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清北京城

增加 7,78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明清北京城'''<br><img src="https://www.huanqiujiemi.com/content…”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明清北京城'''<br><img src="https://www.huanqiujiemi.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8/20160901003278.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m.huanqiujiemi.com/PdDbgrz.html 圖片來自環球解密]</small>
|}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朝|明]]和[[清朝|清]]的[[中国首都|都城]]——[[北京市|京师]][[順天府|顺天府]]城防建筑的总称,从内到外由4道城池组成,更有多道设施,是世界存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市防御体系。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兴建的最后一座帝王都城,作为完整跨越两代中央王朝的文化、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在许多方面集中了明清时期中国城池建设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上的集大成之作。
=== 历史簡介 ===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營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建設大城作為元都,於世祖至元四年(1264年)下詔,在原金中都東北方向營建元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大都設計時參照《周禮·考工記》中「九經九軌」、「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記載建設,規模宏偉,規劃嚴整,設施完善。
自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4年)兴建的[[元大都]]开始计算,已有850多年的建城建都史。<br>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在的筑城迁都计划,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风貌。<br>
明嘉靖帝三十二年时(1553年)增筑外城,形成了今日北京城“凸”字型的布局。<br>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br>
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br>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br>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

== 布局建制 ==
=== 元朝 ===
元朝建国,元大都堪选在此。由规划家、天文学家、水利家刘秉忠、郭守敬师徒二人会集风水名家共同规划。 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山势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够。二人于是引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城。地上水,引自号称“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经太平桥--甘水桥--周桥,直入通惠河,因水来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脉,也是来自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恒定,后来成为皇宫祭祀“龙泉井神”的圣地。
=== 明清 ===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由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清代北京的风景区也就是西郊的三山五园。三山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即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杨春园、清漪园。圆明园之东有长春园,长春园之南有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风景区,具有108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等被英法侵略军付之一炬。今天位于北京大学西墙外的圆明园遗址,仅有长春园西洋楼石雕清晰可辨。清代末年,西太后动用海军军费在清漪园旧址上修建了颐和园,也就是现存的北京西郊最大的园林风景区颐和园公园。
=== 現今 ===
北京城從內到外由宮城(即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4道城池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北京城池的变迁始自明末1644年李自成出逃时对城墙建筑的焚毁。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城时曾有过较大破坏,其后历任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对北京城池进行过拆改,至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易帜]]时,北京城池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後,因为交通发展和修建地铁的需要,北京城池自1958年起逐渐被市政府拆除、改造。目前,城池的核心——宫城(紫禁城)尚保存完整;皇城剩餘的有城门[[天安门]]一座、南皇城墙一段保留较完好,东皇城墙尚有一段明代残余;内城拆改严重,现存[[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德胜门 (北京)|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西便门桥]]段也有一段城墙遗址;外城被完全拆除,只有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后被重建。对城池的拆除在1970年代后期停止,2000年后陆续开始复原部分城墙、城楼、箭楼等。现今的北京城墙已被环绕着的[[北京二环路|二环路]]取代,为完全恢复城池原貌带来难度。<ref>[http://hist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728/c413425-29435429.html 明清北京內城殘存的最長的一段古城牆],人民網,2017年07月28日</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