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申培

增加 7,0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其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均佚。清儒马国翰《玉翰山房辑佚书》中辑有《鲁诗故》三卷。
 
==申培公不但自己有才,教育的弟子也在大汉做高官==
 
申培公是鲁国人,汉[[刘邦]]路过鲁国,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从老师进入鲁地的南宫拜见刘邦。吕太后时期, 申培公到长安游学,和[[刘郢]]师从同一个老师。后来刘郢成为楚王,命令申培公做他的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好学习,忌恨申培公。到楚王刘郢去世以后刘戊被立为楚王,让小吏压制申培公。申培公对此感到羞辱,回到鲁地隐居在家中教书,终身不再出门,又谢绝与实客交往,只有鲁王下令征召他他才去。
 
弟子们从远方到他那里求学的有一百多人。申培公只对《[[诗经]]》的正文作解释来传授弟于,不传授疑难困惑文章,有异议的经文就留下来不传授。[[兰陵]]人[[王臧]]向申培公学习《诗》以后,凭此侍奉[[孝景帝]],成为了[[太子少傅]],后来免职离任。当今皇上刚刚即位时,王臧便上书请求值宿卫护皇上,多次提升,一年之内就做了郎中令,王臧恳请天子,想要设立明堂来朝会诸侯,没有成就这件事,就推荐老师申培公。于是天子派遣使者拿着束帛玉璧 ,驾着四匹马拉的安稳大车迎请申培公,两名弟子秉坐留车跟从。到达以后,拜见天子。
 
天子询问治理国家的事,申培公此时已经八十多岁,年岁老了,回答说:“处理好政务的方法不在于多说话,要看实际做的怎么样。”这时天子正喜好文词,听到申培公的对话,沉默不语。然而已经招来了申培公,就让他出任[[太中大夫]],让他居住在鲁王在京城的公馆里,商议建立明堂的事。
 
申培公的弟子中担任博士的有十多人。他们治理官民都有清廉的节操,人们称赞他们爱好学问。学官弟子们的品行虽然不完美,但官至大夫、部中的委用百来计数。讲论《诗》虽然有所不同,但大多来源于申培公的见解。<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054442070681110&wfr=spider&for=pc 申培公不但自己有才,教育的弟子也在大汉做高官] 2018年8月28日 - 申培公是鲁国人,汉刘邦路过鲁国,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从老师进入鲁地的南宫拜见刘邦。吕太后时期, 申培公到长安游学,和刘郢师从同一个老师。后来刘郢成为楚王...</ref>
 
==轶事==
 
申公,名培,《[[史记]]·儒林列传》称“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一带)人。西汉经学大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重要贡献。
 
秦播《诗》、《书》,而学归民间。西汉初年,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渐次出现,而《诗》出现最早;传《诗》四家(齐、鲁、韩、毛),又以鲁诗为先,因于诸家诗中影响最大。申公受《诗》于齐人[[浮丘伯]],浮丘伯受《诗》于[[荀子]],故申公为荀子的再传弟子。
 
申公回到故乡,教授《诗经》,非弟子门人,拒绝接待宾客。当时从远方往受业者,有1千余人。武帝时,其弟子[[王减]]([[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任郎中令,赵给(山西代县人)为御史大夫,奏请迎其师申公,“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传从。”(《汉书·儒林传》)时申公已80余岁。
 
武帝问治理国家之事,申公答云:“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当时“上方好文辞,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即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同上)。后因武帝祖母窦太后喜好《老子》学说,不悦儒术,就罗织王减、[[赵缩]]的罪状,使武帝废明堂事,收审王减、赵缩,两人遂自杀,申公亦因病免归,家居数年而卒。
 
关于申公传诗,[[司马迁]]说:“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胭不传。”(《史记·儒林列传》)[[班固]]则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汉书·艺文志]]》)亦云:“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亡传,疑者则胭弗传。”(《汉书·儒林传》)对于两家说法,解说歧异。大致说来,汉时去古未远,申公授诗,只是口头讲解,未形成文字,而其门人略有所记,再有发挥,转相师承,遂为汉代鲁诗家法。至《汉书·艺文志》所载《鲁故》、《鲁说》二书,清人王先谦认为,《鲁故》为申公所著,《鲁说》为其弟子续为补充(见《诗三家义集疏》)。
 
在西汉时期,诸家诗中鲁诗最为盛行,影响也最大。汉初几代帝王习鲁诗,申公弟子及再传弟子不少在朝廷和地方担任要职。武帝时鲁诗立为博士,申公弟子十数人为博士。其弟子[[孔安国]](经学家,山东曲阜人)等,“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数。申公卒以《诗》、《春秋》授,而瑕丘江公尽能传之,徒众最盛。”(《汉书·儒林列传》)
 
清人[[陈乔极]]承班固于诗本义“鲁最近之”(《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认为:马、班、范三史所载,汉百家著述所称,亦未尝无绪论之存,足以资考证佚文。……一凡荀子书中说诗者,大都为鲁训所本。孔安国从申公受诗为博士,太史公(按指司马迁)尝从孔安国受业,所习当为鲁诗。[[刘向]]父子世习鲁诗,著《[[说苑]]》、《新序》、《[[列女传]]》诸书,其所称述,必出于鲁诗无疑矣。《白虎通》诗皆为鲁说,《[[尔雅]]》亦鲁诗之学。”(《三家诗遗说考序》)
 
流传于鲁地的申公诗学称“鲁诗”,而当时流传于齐地的诗学则称“齐诗”,“齐诗学”的开创者为[[辕固]],齐(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辕固以研活《诗经》,景帝时立为博士。
 
“四家诗”中,“毛诗”后起,而流传最为久远。“毛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生卒年不详),鲁(今山东曲阜市)人。或云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世称“大毛公”。据说毛亨诗学承荀子。毛诗长期在民间传授,东汉后期始立学官,经贾逮、马融等经学大师的倡导,又经郑玄作《毛诗笺》,其学大行,逐渐取代鲁、齐、韩三家诗的地位。
 
此后,齐诗早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一直流传至今。汉时鲁、齐、韩、毛四家诗,其中鲁、齐、毛三家的创始者均为齐鲁即今山东籍人,可以说汉时诗学在齐鲁。诸家诗学,都以阐述儒家学说为宗旨;各立门户、自成师法的目的,有学术思想斗争的意义,亦为争立学官、仕宦显达之阶梯。但是,汉代诗学莫定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诗经》研究的基础,对于《诗经》这一重要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135,10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