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1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ig> ''' |- | File:兼听则明,偏信则…”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ig> '''
|-
| [[File: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appcdn.cehuashen.com/htimage/201913/cd1fa6c0-620a-4586-9469-c9fa06086183.jpg?Expires=4707170617&OSSAccessKeyId=r2aV9r83JGUX1u7F&Signature=TXhedEM6AqiSAp6nAestqukEmzw%3D 原图链接][http://xn--fiq4m90j.com/Index/detail/catid/4/artid/cca9c37e-2e09-411d-bf06-6c5dc2a9025c/userid/ 来自 中华人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
'''反义词''' :
'''出 处''' :《[[资治通鉴]]》
'''体 裁''' :[[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出自[[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唐纪八]]》<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2e41dee106d4.aspx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诗文网</ref>。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笼络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接着,魏征就从古到今地给皇上讲开了。他说:“古时候,有一个管理天下的天子叫[[尧]]。他经常亲自到老百姓当中去,听取各种人的意见。因此,民间发生了什么事,谁好谁坏,尧都知道。尧死了,舜接替尧做了天子,还是跟尧一样,能听各方面的意见。因此,[[舜]]手下的人都骗不了他。可是秦朝的第二个皇帝[[胡亥]]就不是这样。他跟前的文武官员很多,可他只听一个叫赵高的太监的话。[[赵高]]对他说:‘您当了皇帝,应该多享点福。’胡亥听了,就躲在宫廷后院只顾享受,谁的话他都不听。这么着,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他也不知道。过了几年,就被推翻了。隋朝时候,隋炀帝很宠幸宰相虞世基。虞世基对[[隋炀帝]]只喜,不报忧;而隋炀帝又专爱听奉承他的话,对批评他的话根本不爱听。这么一来,他简直跟瞎子聋子似的,什么也不知道,直到义军打了进来,他还蒙在鼓里呢!结果也被推翻了。可见偏听偏信的皇帝是很危险的。只有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啊。”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视频==
<center>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iDisplay:t0315o7sloz|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兼听则明,偏信则暗</big> '''
|-
| [[File: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appcdn.cehuashen.com/htimage/201913/cd1fa6c0-620a-4586-9469-c9fa06086183.jpg?Expires=4707170617&OSSAccessKeyId=r2aV9r83JGUX1u7F&Signature=TXhedEM6AqiSAp6nAestqukEmzw%3D 原图链接][http://xn--fiq4m90j.com/Index/detail/catid/4/artid/cca9c37e-2e09-411d-bf06-6c5dc2a9025c/userid/ 来自 中华人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big> '''
|-
| align= light|
'''近义词''' :
'''反义词''' :
'''出 处''' :《[[资治通鉴]]》
'''体 裁''' :[[成语]]
'''属 于''' :褒义词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为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出自[[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唐纪八]]》<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2e41dee106d4.aspx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诗文网</ref>。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笼络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接着,魏征就从古到今地给皇上讲开了。他说:“古时候,有一个管理天下的天子叫[[尧]]。他经常亲自到老百姓当中去,听取各种人的意见。因此,民间发生了什么事,谁好谁坏,尧都知道。尧死了,舜接替尧做了天子,还是跟尧一样,能听各方面的意见。因此,[[舜]]手下的人都骗不了他。可是秦朝的第二个皇帝[[胡亥]]就不是这样。他跟前的文武官员很多,可他只听一个叫赵高的太监的话。[[赵高]]对他说:‘您当了皇帝,应该多享点福。’胡亥听了,就躲在宫廷后院只顾享受,谁的话他都不听。这么着,外面发生了天大的事,他也不知道。过了几年,就被推翻了。隋朝时候,隋炀帝很宠幸宰相虞世基。虞世基对[[隋炀帝]]只喜,不报忧;而隋炀帝又专爱听奉承他的话,对批评他的话根本不爱听。这么一来,他简直跟瞎子聋子似的,什么也不知道,直到义军打了进来,他还蒙在鼓里呢!结果也被推翻了。可见偏听偏信的皇帝是很危险的。只有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啊。”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视频==
<center>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iDisplay:t0315o7sloz|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030 國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