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太保鼎

增加 3,35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太保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铸造于西周初期。腹内有“大(太)保铸”三字…”
太保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铸造于西周初期。腹内有“大(太)保铸”三字,故而得名。此太保即辅佐周成王之召公奭。现藏天津博物馆。

==出土与收藏==

太保鼎相传在清道光或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寿张县梁山,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尊、甗等。这些青铜器器型庄严厚重,纹饰华丽繁缛,是商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合称“梁山七器”。太保鼎先后由李宗岱、丁麐年、徐世昌等人收藏;徐世昌曾作《得鼎歌》对其倍加赞颂,并收入《水竹邨人集》中。1958年,徐世昌之孙媳张秉慧将太保鼎捐献国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形制==

太保鼎为方形鼎,通高57.6厘米,口径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有二直耳,耳上铸有攀附状垂角双兽,器腹饰有饕餮纹和蕉叶纹,四角饰扉棱。太保鼎的四柱足装饰有扉棱,柱足中部装饰有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独一无二。[1]

==史学考证==

周武王去世后,由召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召公当时位列太保,这只太保鼎就是召公所铸,意味建国安邦的重器。千百年来,承载着百姓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大治心愿的太保鼎,始终是只见文字记载、不见真身的传奇。关于周召公有这样一段传说,为了辅佐成王,召公呕心沥血,甚至常常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亲自过问民生疾苦,因此他死后,无数百姓捐钱为他打造了这只太保鼎。因此,历朝历代,无数将相名臣都希望能找到这只传说中的周召公太保鼎,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传说,清代顺治、康熙两朝的顾命大臣、太子少保鳌拜,就曾经派出近万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太保鼎,甚至开出了万两白银的奖金。可即便是这样的重奖之下,仍旧没有找到太保鼎。直到10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太保鼎才悄然出土。

==价值==

除了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们开出的各种奖金之外,即使仅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只太保鼎的价值也是难以评估的。由于商周历史一直缺乏文字史料,因此商周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对于研究商周历史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历来被认为是一字千金。而这只太保鼎的内部清晰铸有“太保鼎”三字铭文,线条清晰流畅,字体华美,更是难得一见、珍贵异常,因此是历史学界和文物收藏界一致公认、赫赫有名的国宝。尤其是这只太保鼎,对于西周从周武王到周成王两朝历史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的实物佐证,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梁山七器7件国宝,从出土的那天起,就成了各种势力争相追逐的对象。鸦片战争以后,更是成了帝国主义抢掠的重要目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它们只有四件被妥善保管。其中,大保簋,藏于美国费里尔美术馆;大保卣,藏于日本白鹤美术馆;小臣艅犀尊,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还有三件至今下落不明,目前保存在国内博物馆的只有这件太保鼎。

==参考文献==
248,5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