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和田玉

增加 4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图像= [[File:7780006fb70ca9cce51.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5%92%8C%E7%94%B0%E7%8E%89%E7%B1%BD%E6%96%99%E5%92%8C%E5%B1%B1%E6%96%99%E7%9A%84%E5%8C%BA%E5%88%AB&src=tab_www&correct=%E5%92%8C%E7%94%B0%E7%8E%89%E7%B1%BD%E6%96%99%E5%92%8C%E5%B1%B1%E6%96%99%E7%9A%84%E5%8C%BA%E5%88%AB&ancestor=list&cmsid=e6d7f4065ee16f4ce0ece6f8e2f282cc&cmras=6&cn=0&gn=0&kn=14&fsn=74&adstar=0&clw=249#id=b72b1e62cc4a029ddd7098e0265566ee&currsn=0&ps=61&pc=61 原圖鏈接][http://spro.so.com/searchthrow/api/midpage/throw?ls=s112c46189d&lm_extend=ctype:3&ctype=3&q=和田玉籽料和山料的区别&rurl=http%3A%2F%2Fwww.toutiao.com%2Fi6293692126026793474%2F&img=http%3A%2F%2Fp3.pstatp.com%2Flarge%2F7780006fb70ca9cce51&key=t0197917ba68e46f177.jpg&s=1578411571862 来自360搜寻]]]
[[ 秦始皇 ]] 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 [[ 昆仑山 ]] 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是一种软玉,俗称真玉。和田玉由于质地十分细腻,所以它的美表现在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光泽,介于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之间。因此它是中国国产最好的玉价值仅次于[[翡翠]]
|图像= [[File:201706220458371520e205.pn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5%92%8C%E7%94%B0%E7%8E%89&src=tab_www&correct=%E5%92%8C%E7%94%B0%E7%8E%89&ancestor=list&cmsid=363397f5d4ae934163978014b8d93320&cmras=6&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49#id=1fde175f9563d252ff95201f66ad1d13&currsn=0&ps=98&pc=98 原圖鏈接][http://img.crd.cn/upload/article/201706220458371520e205.png2 来自360搜寻]]]
== 和田玉的种类 ==
目前和田玉山料主要颜色有 [[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糖玉、黄玉、[[墨玉]]等。
== 标准样品以颜色分类 ==
和田玉分为6个大类:白玉、青白玉、 [[ 青玉 ]] [[ 碧玉 ]] 、墨玉和糖玉,每一类都有参照标准。
传统分类,依据颜色花纹将和田玉分为8类。
* 白玉 指呈白色的软玉,传统珠宝界对于不同程度的白色软玉有不同的叫法,如羊脂白、梨花白、雪花白、象牙白、鱼骨白、糙米白、鸡骨白等,其中以呈羊脂白色(状如凝脂者)为最好。
* 糖玉 指呈血红、红糖红、紫红、褐红色的软玉,其中以血红色糖玉为最佳,多在白玉和青玉中居从属地位。
* 花玉 指在一块玉石上具有多种颜色,且分布得当、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的"花纹"的玉石,如"虎皮玉"、"花斑玉"等。
|图像=
[[File:982 64390 2.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ie=utf-8&src=hao_360so&q=%E7%A2%A7%E7%8E%89&correct=%E7%A2%A7%E7%8E%89&ancestor=list&cmsid=37b8c84b1c3e0ca060a23a0134576695&cmras=6&cn=0&gn=0&kn=50&fsn=121&adstar=0&clw=249#id=7d5812cdd254fb6c83e74c9b8d5575c4&prevsn=0&currsn=121&ps=153&pc=60 原圖鏈接][http://pic.chinajade.cn/up/jade/2008/06/09/982_64390_2.jpg 来自360搜寻]]]
和田玉山料鉴别指的是与青海山料、[[俄罗斯]]山料之间的广义的区别。
[[ 青海玉 ]] 是一种由微晶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玉石,透闪石含量多数大于99%,杂质矿物较少。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有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透明度较高的白玉,硬度稍低;以山料为主,少量的山流水料(戈壁料)产出,但未发现有籽料产出;抛光后的视觉感受是水气大而不是油性强,透视看得见玉里有水线(玉筋),而和田白玉没有。青海玉以白玉为主,内多有辫子状的条纹,直观比较容易识别,这是青海玉不会与和田玉相混的重要特征。
[[ 俄罗斯玉 ]] 与和田玉非常相似,从物理属性说,两者都属于透闪石类,构成差别不大。而且俄罗斯玉的品质也较好,价格不断攀升,一些极品并不输于和田玉。这就为两者之间的鉴别带来了微妙的影响。
从玉材的来源看,俄罗斯玉中95%都是山料,也有籽料,但是相对来讲,籽料在市场上比较少见。与和田玉山料相比,俄罗斯料的脏(杂质)、绵、绺等较少,非常白,一块比较大的俄罗斯料也往往没有脏、绵、绺出现。相对来说,和田玉山料的脏(杂质)、绵、绺则较多。
从玉质来讲,普通的俄罗斯料颜色很白,但却给人干、死、僵的感觉,缺乏油性与细腻。如果细看内部结构就会发现,俄罗斯玉仿佛是一块块绵斑组成,而和田玉籽料却非常细腻。用强光一打,内部结构呈细粥状,油性很强。这一构成上的区别实际是最根本性的,也是最为精到的一点。我们古代评价一块好玉,要讲它是否温润,实际上说的就是细腻与油性。比如,我们把羊脂白玉作为玉的上品,,除了讲色度,一定也要润度。俄罗斯玉恰恰是玉色很白,但是缺乏油性。用有无油性一衡量,俄罗斯玉与和田玉高下立判,具体玉件一般也就区分开来了。从近期新疆玉与俄罗斯玉的比较来看,仅就山料而言俄罗斯白玉一般隐约有点儿泛红,而新疆玉泛青。
|图像= [[File:T013aba667a0c9144d0.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ie=utf-8&src=hao_360so&q=%E7%A2%A7%E7%8E%89&correct=%E7%A2%A7%E7%8E%89&ancestor=list&cmsid=37b8c84b1c3e0ca060a23a0134576695&cmras=6&cn=0&gn=0&kn=50&fsn=121&adstar=0&clw=249#id=e866adc372cd43f85ec6a22fd63c3157&currsn=0&ps=93&pc=93 原圖鏈接][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3aba667a0c9144d0.jpg 来自360搜寻]]]
== 和田玉山料收藏误区 ==
非子料不玩:其实不少的山料,玉质也是非常好的,价格比子料稍低,可玩性还是相当高的,和那些垃圾子料相比,还是要好得多的。
{{#ev:youku|XMzg2ODU5NTYzMg|alignment=left}}
=== 文化价值 ===
[[ 和田玉 ]] 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
"籽"一般而言主要是针对植物来说,指的是植物所结的种籽,同时包含有孕育的含义,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过程。"仔"主要是指动物,根据读音来看有两层意思:在读作"zi"的时候,指的是幼小的意思;读"zai"的时候泛指幼小的人或动物。把和田玉的子料称为"仔料"、"籽料"的情况在平时比较多见,这两个称呼反映了和田玉子料外形圆润、个头小的特征。但在仔细推敲之后,这两种称呼都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和田玉子料的本质。
"子"字所代表的含义广泛而全面,有"种子"、"子女"、"幼小"等意,没有物性之分。因此,用"子"来表示和田玉卵石料,不仅能反映卵石料外形的特征,更从成因上体现了与山料的因果关系,"子料"是由母体奋力出来的玉石,在继承了山料质地特征的同时,再经过河流搬运和长期冲刷等因素的结合下,成为和田玉的精华。
中国玉文化 玉器的价值
{{#ev:youku|XMTI4MjEwODI1Mg|alignment=left}}
[[Category: 中国玉器]] [[Category:和田玉]]
4,0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