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二鯤鯓砲臺

增加 9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歷史沿革 ==
=== 牡丹社事件 ===
在[[台灣清治時期|清治時期]][[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軍|日軍]]侵入今[[屏東縣]]一帶,引發了[[牡丹社事件]]。而[[清朝政府|清廷]]知道日軍犯臺後,遂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份來臺處理此事。沈葆楨在臺灣這段時間裡,規畫並進行了許多事情,而興建二鯤鯓-{砲}-臺便是其中的一件。
=== 防禦工事 ===
當時沈葆楨聘請了原在[[馬尾造船廠]]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及魯富設計砲臺,而帛爾陀在設計時則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該工程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開始動工,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才完工,而光緒年間亦有再加以修建。而在這之後二鯤鯓-{砲}-臺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年(1895年)[[劉永福]]抗日時,都曾對敵砲擊而發揮了其防禦外敵的功能。
=== 荒蕪-整修-恢復 ===
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在統治初期並未予以維護,故二鯤鯓-{砲}-臺便一片荒蕪。不過後來日本人將其列為府城名勝,遂又予以整修,並將原本進入砲臺的木橋改為飾以洗石子的鋼筋混泥土橋。[[二次大戰]]後,由於二鯤鯓-{砲}-臺地處荒郊,又有違建戶進入其中居住,以致砲臺情況更為糟糕。直到民國64年(1975年),正好是其建成一百週年的時候,[[臺南市政府]]大規模整建,並仿製當年大砲、小砲,大致恢復了昔日氣派。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時又再次進行修復,而後重新開放。另外在最後一次整修時挖出了部分原埋藏於地底之下的遺跡,以玻璃罩保護著以供人參觀。
== 特色風景 砲臺簡介 ==
二鯤鯓-{砲}-臺基本上是一座方形砲臺,而四個角落則是突出的稜堡,上頭安置大砲由英國兵器家[[威廉·阿姆斯壯]]所發明之[[阿姆斯特朗大砲]]<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amusitelangpao/ 阿姆斯特朗炮簡介]歷史話題</ref>一座。稜堡比周圍環境較高,並留有馬路與矮牆(胸牆),而砲臺牆體則成45°傾斜。稜堡之間的牆壁內凹,主要是規畫讓槍隊在此防禦已經侵犯到近處的敵人。
其建材主要是以[[三合土]]及[[磚頭|磚材]]為主,其中磚材的部分是從當時已經傾圮的[[熱蘭遮城]]取來的。
=== 特色風景 ===
億載金城是一個四方型四周有稜堡且有護城河圍繞的紅色城堡,中央處的草皮則是當時用來操練士兵的所在地,從地圖上看是一個非常勻稱的菱形設計,隨著歷史演進,億載金城已失去軍事據點的作用,轉變為相當受歡迎的景點,三-四月周邊黃花風鈴木盛開時更是絕美,常可見遊客踩踏著天鵝船在護城河中緩緩前進,與生活在此的野鴨及天鵝一同在水域裡嬉戲著。
9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