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
次編輯
變更
二鯤鯓砲臺
,無編輯摘要
當時沈葆楨聘請了原在[[馬尾造船廠]]工作的[[法國]]工程師帛爾陀(M. Berthault)及魯富設計砲臺,而帛爾陀在設計時則參考了[[巴黎]]的外圍防禦工事。該工程從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開始動工,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八月才完工,而光緒年間亦有再加以修建。而在這之後二鯤鯓-{砲}-臺在[[中法戰爭]]和乙未年(1895年)[[劉永福]]抗日時,都曾對敵砲擊而發揮了其防禦外敵的功能。
在[[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在統治初期並未予以維護,故二鯤鯓-{砲}-臺便一片荒蕪 。而在[[日俄戰爭]]期間,[[大日本帝國|日本政府]]把一些億載金城的大砲賣出去,以補償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現僅留後膛小砲一座為當時古物。由於兵器的進步以及軍事理論的改變,億載金城遂就此失去了其戰爭價值 。不過後來日本人將其列為府城名勝,遂又予以整修,並將原本進入砲臺的木橋改為飾以洗石子的鋼筋混泥土橋。 [[二次大戰]]後,由於二鯤鯓-{砲}-臺地處荒郊,又有違建戶進入其中居住,以致砲臺情況更為糟糕。直到民國64年(1975年),正好是其建成一百週年的時候,[[臺南市政府]]大規模整建,並仿製當年大砲、小砲,大致恢復了昔日氣派。
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時又再次進行修復,而後重新開放。另外在最後一次整修時挖出了部分原埋藏於地底之下的遺跡,以玻璃罩保護著以供人參觀。
== 特色風景 ==
二鯤鯓-{砲}-臺基本上是一座方形砲臺,而四個角落則是突出的稜堡,上頭安置大砲由英國兵器家[[威廉·阿姆斯壯]]所發明之[[阿姆斯特朗大砲]] <ref>[http://www.qulishi.com/huati/amusitelangpao/ 阿姆斯特朗炮簡介]歷史話題</ref> 一座。稜堡比周圍環境較高,並留有馬路與矮牆(胸牆),而砲臺牆體則成45°傾斜。稜堡之間的牆壁內凹,主要是規畫讓槍隊在此防禦已經侵犯到近處的敵人。
砲臺周圍有護城河圍繞,過去要進出砲台只能經由東面門洞可升降的木橋進出。而通過長達21公尺的門洞後,在砲臺正中央便是操兵用的廣大中庭,而周圍則有兵舍及彈藥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