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本主义心理学

增加 87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以[[卡尔·罗哲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ref> 车文博.    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 《 CNKI 》</ref>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ref>张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 《 VIP 》 , </ref>
==简介==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ref> 燕国材.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 《 CNKI 》 , </ref>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651540480522180&wfr=spider&for=pc 人本主义心理学: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我不是药神》 - 度...] 2018年7月22日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ref>
==起源==
不少治疗师如[[卡尔·罗哲斯]]、[[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同时也不赞成行为主义将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用来解释人类複杂的行为,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它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人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ref>张世富.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学术探索 》 , 2003年</ref>
===主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无论是马斯洛的自然人性说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罗杰斯基于尊重、真诚、悦纳的“完人”教育观,都从人性的角度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儿童的本性与潜能、需要与自我实现,以及早期教育活动的开展等问题。<ref>史桂荣.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 《 中国西部科技 》 , 2008年</ref>
===启示===
129,0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