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蝗虫

增加 92 位元組, 4 年前
古代记载
==古代记载==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 <ref>[http://skqs.guoxuedashi.com/675o/365454.html 埤雅],国学大师, 2020-1-18</ref> :“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自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徐光启]]撰有《[[除蝗疏]]》,疏中根据历史上从春秋至元朝记载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灾分析,得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王鼎钧]]在回忆录提到抗战期间仍不时有蝗灾,最大蝗虫称为虫王,据说体型大如鸡,当时灭蝗的方式仍是千年来相沿的捕击法、火烧法。
248,6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