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蝗虫

增加 3,055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俗称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数种。

因为蝗虫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士对此两种昆虫常有各种相异的俗称,例如“把蝗虫称为蚱蜢,把螽斯称为草蜢”,或是“把蝗虫称为短角蚱蜢,把螽斯称为长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虫称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虫才称为蝗虫或飞蝗”等等。在生物学分类上,“蚱蜢”一词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虫。


==形体特征==

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为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与种类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甚至连同类的尸体都吃[2]。

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与螽斯、蟋蟀的不同==

蝗虫身体细长,触角短。
蝗虫的耳朵不在前足,在胸部和腹部之间。
蝗虫的雌虫的尾部有产卵管,不过不太突出。
蝗虫大部分的种类,雌虫的身体比雄虫大。

==蝗害==

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大陆沙漠地带分布的蝗虫,有时候大量发生,形成大集团,使其路过的农作物受到毁灭性的伤害;而且一旦食物耗尽,在蝗虫的集团内也会发生同类相残的情况。不过,近年来农药大量的使用使得蝗害的发生频率降低了。

==古代记载==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自宋朝以后,对蝗灾有了较科学化的认知,并总结一些灭蝗的方法,如: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徐光启撰有《除蝗疏》,疏中根据历史上从春秋至元朝记载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灾分析,得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的结论。王鼎钧在回忆录提到抗战期间仍不时有蝗灾,最大蝗虫称为虫王,据说体型大如鸡,当时灭蝗的方式仍是千年来相沿的捕击法、火烧法。
249,0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