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欧亚草原

移除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亚游牧民族扩散的第三次浪潮与草原气候变化有关。据竺可桢研究,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地区曾有一段寒冷时期,至春秋时逐渐变暖。严寒迫使游牧民迁移,温暖的气候适宜草原民族的生活和繁衍,草原人口畜群的增加会造成对水草的争夺,同时也会向周王朝的领地进行侵扰。当周王朝衰落不能有效抵制其进犯时,西北地区不免受其袭扰,幽王之死与平王东迁皆与此相关。
   秦穆公时征服“西戎八国”,向西北开疆拓土,迫使活动在河西走廊的允姓之戎和部分大夏人西迁,允姓之戎即塞人。月氏西迁时,也驱赶允姓之戎和大夏人向西迁徙,“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这造成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居住在伊犁河流域与楚河流域的斯基泰人被迫离开西迁,斯基泰人向西挺进,又迫使黑海之滨的西米里安人西迁。在公元前2000年以来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背景下,随着斯基泰人西迁,一条沟通欧亚大陆之间的草原之路形成了。
   公元前7世纪后期,希腊诗人阿里斯提士的长诗《阿里麻斯比》对欧亚大陆间草原游牧民族活动有所记载,“阿里麻斯比”(独目人)是居住在里海与中亚草原间游牧的塞人部落。阿里麻斯比以东还居住着希帕波里亚人,即中国文献中的月氏人。往东与蒙古高原相通的大道有三道。第一道在东及巴尔喀什湖西缘时,从东南折向楚河谷地,而后进入伊犁河流域。从这里沿着天山北麓一直向东,直到东端的博格达山以北。从博格达山北麓向北,还可以走向蒙古高原的西部。第二道,从伊犁河流域偏向东北,进至准噶尔盆地,直抵阿尔泰山西南山麓;或者从东钦察草原东进至额尔齐斯河中游,沿着其支流的河谷和宰桑湖南缘进至阿尔泰山。在阿尔泰山脉上,有不止一处可以越过的通道,著名的达坂(意为“山口”)有三个,即乌尔莫盖提、乌兰和达比斯。第三道从东钦察草原东缘向东,渡过额尔齐斯河抵达鄂毕河,然后沿着鄂毕河上游卡通河谷地进至蒙古草原。
===文化交流===
722,4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