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长臂猿

增加 26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长臂猿 ''' :是 [[ 灵长目 ]] 一科动物的通称,因臂特别长而得名。体长45.6-63~63.5厘米,无 [[ ]] ,体重6-13 ~13 千克。直立高不过0.9米;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长;身体纤细,肩宽而臀部窄;有较长的 [[ 犬齿 ]] [[ 臀部 ]] 有胼胝,无尾和 [[ 颊囊 ]] [[ ]] 部有音囊,善鸣叫,不同种种类叫声差别很大。
长臂猿不是 [[ 猴子 ]] ,它们和 [[ 猩猩 ]] 家族的四种一起组成类人猿,是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 [[ 灵长类 ]] 动物,而长臂猿的体型较其它 [[ 类人猿 ]] 要小得多,所以它们也被称作“小猿”。
长臂猿是 [[ 森林 ]] 里的旗舰物种,是一个森林健康的标志,因为它们依赖于 [[ 原始森林 ]] 所提供的 [[ 食物 ]] ,加之鸣声较容易被监测到。长臂猿也可作为森林状况恶化的预警——如果长臂猿消失,即意味森林不再健康。
2015年10月24日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IUCN)IUCN灵长类小猿专家组(SSA)第一次将每年的这一天设立为长臂猿的纪念日,旨在引起社会公众对小猿(长臂猿)的关注,号召 [[ 野生动物 ]] 保护机构、研究学界、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联合起来,为保护长臂猿采取积极行动。
科学界把现于世的长臂猿分为4属20种,中国分布有3属6种长臂猿,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其中两种,将近10年的时间没有人遇见真正的野外个体。
==西黑冠长臂猿==
[[ 西黑冠长臂猿 ]] ,雌雄异色,雄性头顶有明显的直立的 [[ ]] ,雌性头顶有一个黑色冠斑,是冠长臂猿属的一个物种,在中国, [[ 无量山 ]] [[ 哀牢山 ]] 是西黑冠长臂猿现有的两个最大种群的分布地。在 [[ 云南 ]] 西部、 [[ 澜沧江 ]] 西边的 [[ 临沧 ]] ,还有几个特别小的小种群。在云南南部也还有几个小种群。全世界约有1300只 [[ 西黑冠长臂猿 ]] ,其中1100到1200只主要分布在 [[ 中国 ]] ,可以说是中国长臂猿里家族最为枝繁叶茂的了!
==东黑冠长臂猿==
[[ 东黑冠长臂猿 ]] ,它也是冠长臂猿属的一个物种。这个物种以前被认为是西黑冠的一个亚种,在2003年被重新发现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它的声音、形态、还是遗传,都和西黑冠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现在一致认为东黑冠长臂猿是一个独立物种。
东黑冠长臂猿雌性的面部有一圈白毛,而且头顶冠斑特别大,一直延伸到 [[ 背部 ]] 中央。雄性虽然也是黑色的,和西黑冠非常像,但是东黑冠雄性头顶的 [[ ]] 没有那么明显,看上去有点像小平头,这是它和西黑冠区别的一个特征。另外,东黑冠长臂猿胸部有一块褐色的斑,西黑冠没有。
2003年以前, [[ 东黑冠长臂猿 ]] 被认为已经从世界上灭绝。直到2003年,在 [[ 越南 ]] 北部——靠近中国国境的一小片 [[ 喀斯特 ]] 森林里,重新发现了东黑冠长臂猿。
2013年和2015年分别形成了两个新的家庭群。目前我们国内的种群数量大概是30-32 ~32 只,有四个家庭群。
虽然这个物种整体数量不多,全球大概只有100多只。但这100多只长臂猿生活在同一片栖息地里,没有受到小种群的影响。
==海南长臂猿==
[[ 海南长臂猿 ]] 也是一种冠长臂猿,海南长臂猿和东黑冠、西黑冠的明显差异。
首先是叫声不同,其次海南长臂猿雄性的 [[ 毛发 ]] 比较短,它的 [[ 耳朵 ]] 外露。如果在中国的野外看到一个黑色长臂猿,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耳朵,那就是海南长臂猿。雌性海南长臂猿, [[ 脸部 ]] 没有白色毛发, [[ 头顶 ]] 冠斑特别小。
海南长臂猿是全世界最濒危的 [[ 灵长类动物 ]] [[ 海南长臂猿 ]] 的种群数量曾经一度下降到只有7只或9只的地步。从2003年到现在,这个物种得到了比较严格的保护,先后形成了两个新的家庭群。这个物种现在在国内有四群,大概数量在27只左右。
==北白颊长臂猿==
[[ 北白颊长臂猿 ]] 也是冠 [[ 长臂猿属 ]] 的一个物种。北白颊长臂猿和前面讲过的三种长臂猿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雄性的两颊呈白色。这种长臂猿曾经广泛地分布在我国 [[ 西双版纳 ]] 地区,数量多少现在已经无法统计。
上世纪60年代,在 [[ 勐腊县 ]] 城招待所住,早上可以听到长臂猿在县城招待所附近的 [[ 森林 ]] 里叫。后来随着西双版纳地区的迅速开发,大规模种植 [[ 橡胶 ]] ,很多长臂猿的栖息地被改造成橡胶林。另外,西双版纳附近的 [[ 瑶族 ]] [[ 哈尼族 ]] 有打猎的习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栖息地丧失和打猎的双重压力下,北白颊长臂猿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时,这个物种在国内的种群数量不超过40只。
2011年之后,再没有人听到或看到过 [[ 北白颊长臂猿 ]] 。现在科学界认为,北白颊长臂猿在中国野外已经功能性灭绝了。
==白掌长臂猿==
[[ 白掌长臂猿 ]] 是长臂猿属在中国唯一分布的一种。白掌长臂猿和前面讲过的几种长臂猿有所不同,这个物种的长臂猿雌雄两性都可能有浅色型或者深色型。所以如果去 [[ 泰国 ]] 或者 [[ 马来西亚 ]] ,看到一只黑色长臂猿抱着一只小长臂猿,也不用惊讶。
白掌长臂猿在我们国家的分布区很小,直到1967年,中国 [[ 科学家 ]] 才第一次记录到白掌长臂猿,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这个物种在中国的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我国 [[ 云南 ]] 南部,有一个 [[ 南滚河 ]] 保护区,那里曾经是我国白掌长臂猿的一个主要分布区。
90年代, [[ 白掌长臂猿 ]] 在我国的数量已经不足10只,只剩两到三群。但当时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村民说,在2000年左右,这种长臂猿的叫声就已经听不到了,这个物种也在我们国家功能性灭绝了。
==天行长臂猿==
我们国家的第六种长臂猿是 [[ 天行长臂猿 ]] 。现在大家可能对它比较了解。在十多年前,国内了解天行长臂猿的人极其少。
在80年代-90 ~90 年代, [[ 昆明 ]] 动物所的两位老师对它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当时这个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经非常少。到我2008年开始研究天行长臂猿时,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是它们是东白眉长臂猿。
[[ 东白眉长臂猿 ]] 的典型特征是,雄性下巴上有明显的白色 [[ 胡须 ]] ,在 [[ 眼眶 ]] 中间有一些明显白毛,而且阴部的毛是灰白色或者白色的。
通过多年不断的收集证据,结合它们的[[牙齿]]形态,以及DNA分析,2017年我们团队确定了[[高黎贡山]]的长臂猿是不同于东白眉长臂猿的一个独立物种,并将它命名为天行长臂猿。
 通过多年不断的收集证据,结合它们的牙齿形态,以及DNA分析,2017年我们团队确定了高黎贡山的长臂猿是不同于东白眉长臂猿的一个独立物种,并将它命名为天行长臂猿。  [[ 天行长臂猿 ]] 还有一部分种群分布在 [[ 缅甸 ]] 的东北部。但是这个区域不属于缅甸中央政府的控制区,时常有局部战争,无论是缅甸人,西方科学家,中国人,都没有办法到这里来进行调查。所以缅甸东北部的天行长臂猿种群数量目前处于完全未知的状态。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113,2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