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撮泰吉

移除 4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撮泰吉”'''(cuō tài jí)是古老而原始的[[彝族]]民间戏剧,被喻为戏剧史上珍贵的“活化石”。
[[ 贵州 ]] 威宁 [[ 彝族 ]][[ 回族 ]][[ 苗族自治县 ]] 板底乡彝语的音译,现在见到的文字音译名称有“撮衬姐”、“撮寸几”、“撮屯姐”、“撮特基”、“撮泰吉” 等十余种。其中,“撮屯姐” 比较接近彝语的译音,现在用“撮泰吉” 的名称,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 撮” 意为人或鬼,“ 泰” 意为变化,“ 吉” 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 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 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 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 或“人变鬼神的游戏” 更恰当一些。
1984年,[[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举办县庆30周年文娱演出,[[板底乡]]找不到合适的节目,就想拿裸戛村的“古怪表演”凑合充数,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为世人所认识。
有的学者则反对撮泰吉是傩戏的说法。有学者指出,记录本手稿的标题本为“彝族''戏剧''”,后才被审定人员改作“彝族''傩戏''”。记录本的搜集整理人员后来也重新发表了原手稿,标题为“撮泰吉:''古代彝语民间戏剧''演出记录本重译”。反对派认为,“扫寨”或“扫火星”的仪式在贵州苗族、[[布依族]]、[[壮族]]中广泛存在,是后来才附加到撮泰吉活动中的,“耕作”部分才是撮泰吉的基本内容;面具也不应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傩戏的标准。
 
===交合动作===
 
撮泰吉中的交媾动作,有学者认为,先有嘿布与阿达姆交合,然后又是阿布摩与阿达姆交合,这是原始群婚制的反映。但有学者指出,阿布摩赶走嘿布、独占阿达姆的行为,已经是一夫一妻制的表现,与群婚制不符。
 
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交合动作属于生殖崇拜,是古代农业民族为求丰收而举行的孕育仪式。
===惹嘎阿布===
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撮泰吉因在一个偏远的区域流传而一直延续下来,并较少受到外界影响,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只被少数人掌握和传承的艺术显得十分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其遭受致命打击,因此有必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撮泰吉经 [[ 国务院 ]] 批准列入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视频==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