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闽越文化

移除 5,1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闽越文化.jpg|350px|缩略图|右|闽越原始民[https://chiculture.org.hk/sites/mainsite/files/styles/free_style_image_styles/public/2018-08/30068ph001_0.jpg?itok=0927Js-n 原图链接][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298 来自 灿烂的中国文明网 的图片]]]
''' 闽越文化 ''' :远古时期, [[ 福建省 ]] 境内聚居着一群以崇拜蛇为主体的原始民,先秦典籍称之为“闽”人。 [[ 商周时期 ]] ,闽族发展壮大,战国中后期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闽越族。闽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指闽越民族全部的 [[ 历史 ]] 文化,狭义的是指秦汉时期的闽越族文化,也就是闽越国<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01/315548.html 闽越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历史发展是怎样的?],趣历史,2019-01-16 </ref>的文化。
传说闽越国灭亡后,其族人为躲避汉人,或“亡入海”,或逃进山里,或居“沼泽中”,于是有了“居山谷者为畲族,水居者为蜑民”的说法。
 
 
==语言==
闽越地区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闽越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而是直接接受汉字。闽方言则以地域划分的语言称谓,如闽南话、闽东话及闽北话等,闽南话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福州话则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闽北语又称“建州话”,以建瓯话为代表,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闽越地区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闽越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而是直接接受[[汉字]]。闽方言则以地域划分的语言称谓,如闽南话、闽东话及闽北话等,闽南话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音;福州话则是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闽北语又称“建州话”,以建瓯话为代表,是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图腾==
另外,闽越人在衣食行住方面也有独特的习性。他们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喜欢居住干栏式房屋。而闽越部落的蛇[[图腾]]最能充分说明他们的文化习俗特性。闽越部落信奉[[龙]],认为龙即是[[蛇]],很多族民就以蛇为标志,求得龙的保护。因为这个缘故,闽越人有着断发、文身、拔齿等习俗。
==图腾==
另外,闽越人在衣食行住方面也有独特的习性。他们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喜欢居住干栏式房屋。而闽越部落的蛇图腾最能充分说明他们的文化习俗特性。闽越部落信奉龙,认为龙即是蛇,很多族民就以蛇为标志,求得龙的保护。因为这个缘故,闽越人有着断发、文身、拔齿等习俗。
==遗址发现==
 闽越文化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十八万年左右, [[ 人类 ]] 已在原闽越土地上使用粗糙的打制 [[ 石器 ]] ,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闽越地区的先民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陶和纺织;青铜时代,闽越先民们已进入文明社会。万寿岩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境内活动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万寿岩 [[ 旧石器时代 ]] 遗址就埋藏在山上现存的 [[ 船帆洞 ]] [[ 灵峰洞 ]] 等溶洞之中。至于福建东部沿海的 [[ 昙石山 ]] 遗址出土的 [[ 石器 ]] [[ 陶器 ]] [[ 贝器 ]] [[ 骨器 ]] ,则可以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海洋性文化特色。
从考古学家的发掘资料显示,闽越王无诸修建的冶城就在福州的新店古城。该城位于陆路进入福州的必经之道──北郊莲花峰峡口下的新店高台地上,具有军事战略意义,始建于战国晚期,汉初作出了大规模的扩建,唐、五代至宋还在修补使用。当地炼铁炉的发现意义重大,是中国最早的炼铁炉考古证据之一,说明闽越王无诸已经掌握炼铁技术并制造兵器,战斗力很强。
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探查和重点发掘的武夷山汉城,则应是东越王 [[ 余善 ]] 发兵拒汉的指挥中心,是 [[ 汉武帝 ]] 派四路大军剿灭东越王余善时留下的一座废墟。 [[ 武夷山 ]] 汉城修筑的年代就是东越王余善经营闽北的时候,现场保留的遗迹遗物就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兵灭余善时留下的战争废墟<ref>[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1968 閩越文化],燦爛的中國文明</ref>。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
 
===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
[[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 ]] 现有馆藏文物标本4600件,现有“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展厅面积1316平方米,已展出汉代 [[ ]] [[ ]] [[ ]] [[ 陶瓷 ]] 等600多件珍贵 [[ 文物 ]] ,其中已定级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191件,二、三级文物共计205件  闽越王无诸塑像立于第一展厅的厅前大院里。无诸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册封为闽越王,治闽中故里,辖区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当今江西和闽北、福州一带。塑像为石质立像,伟岸粗犷,呈现出臣服于汉廷之后雄才大略的形象。其旁边为“前言”石刻,为闽越国历史的简介
闽越王无诸塑像立于第一展厅的厅前大院里。无诸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册封为[[闽越王]],治闽中故里,辖区包括武夷山在内的当今江西和闽北、福州一带。塑像为石质立像,伟岸粗犷,呈现出臣服于汉廷之后雄才大略的形象。其旁边为“前言”石刻,为闽越国历史的简介。
第一展厅
用文字、图画和模型浓缩西汉时期闽越王国昔日的风貌。厅的正中是城址复原模型,让人们了解王城的规模、形状及建筑分布情况。旁边是电子书与立体投影系统,方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闽越国文化。四周立壁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福建闽越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兴盛发展概况,及福建各地区汉代闽越国墓葬、遗迹的发掘保护和出土文物情况。
用文字、图画和模型浓缩[[西汉]]时期闽越王国昔日的风貌。厅的正中是城址复原模型,让人们了解王城的规模、形状及建筑分布情况。旁边是电子书与立体投影系统,方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闽越国文化。四周立壁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福建闽越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兴盛发展概况,及福建各地区汉代闽越国墓葬、遗迹的发掘保护和[[出土文物]]情况。
第二、三展厅
 
集中展示西汉闽越王城的历史文物。展厅橱窗内陈列着城村汉城遗址及闽北地区出土的建筑材料、日用陶器、各种铜铁制品以及兵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有不少堪称当时全国之最的。如:2.02米长的空心砖、15公斤重的铁犁、81.5厘米长的铁矛头、全国最早的五齿耙等,这些文物在全国出土的汉代文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置身此厅,使人们有机会见到福建上古文化的遗泽,了解闽越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概貌。
“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所展示的文物彰显无诸入闽建国、王城建设、农耕商贸、制陶、冶炼、武备、衣食住行、宗教祭祀、捕猎狩猎、墓葬文化等,充分体现秦汉时期闽越文化内涵、融可看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展现了福建在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水平,在许多方面填补了福建历史上的空白<ref>[http://www.fjmywcbwg.com/bwg/zhanlan/zhanlanhuigu/20120724/75.html 闽越国历史文物特展],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ref>。
== 特点视频==
===<center> 秦汉时期闽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当时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所体现出的文化特性。她们的文化面貌特征鲜明。闽越陶器的器形、装饰和品种是与当时中原秦汉文化有明显区别的,也与周边地区的百越民族的其他分支有区别。而与先秦福建当地闽越先民的陶器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都是与 闽越 人的特定的生活习俗、审美和传统 文化 有关,是闽越物质文化中典型代表。  闽越国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现在风格一致并自成系统的日用陶器方面外,还表现在宫室建筑、城邑建设、铜、铁器生产、文字、艺术以及政权组织、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方面。其中陶器则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闽越国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用陶器方面,形成了与前、后代风格不同,与同时期他族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陶器系统。 2、大型宫殿和城邑的出现及城市建设的成熟。 3、与城邑和大型宫室殿堂 适应的各类的砖、瓦、供排水管道系统等建筑材料的应用。 4、精美的青铜礼乐器、生活用器和先进兵器的使用。 5、铁器的出现以及大量制造,铁器普遍应用于军事、农业关视频<ref>[http://www.sohu.com/a/323553931_498142 闽越:曾经偏居东南一隅的土著民族 | 6月人文] ,搜狐网,2019-06-28</refcenter> 、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中。 6、文字的应用和流行。 从这几个重要因素中,可以看出除第1点外,其余5个特点是福建地区古闽越族人建立了闽越国以后,才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西汉闽越国文化基本要素。闽越国文化虽然是闽越族在秦汉时代创造的自成一体、独具特殊的方国文化,但又与先秦的闽越文化有着许多继承和内在的联系,特别是日用陶器类(上述第1点)。也就是说闽越国文化是在先秦闽越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内地先进文化诸因素而产生的,是闽越族文化的发展高峰。 闽越文化的衰落是因为到西汉中期,中央王朝不能容忍在中国东南方仍存在一个割据政权,汉武帝发兵消灭了闽越国,命军队将闽越人举国迁置江、淮地区,将闽中故地和闽越人城邑、村落烧为废墟。迄今为止,在全省范围内几乎没有发现西汉晚期的文化遗址。 ==秦汉闽越国文化的历史意义== 闽越国文化,是2000多年前福建古文化发展达到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由于城邑建筑的产生和发展;大量先进铁农具的引进和应用,农业生产的大幅度进步;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达;文字的推广和普及等,在福建经济文化史上,已达到空前的程度。 统一的王国政权,对于福建闽越人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当时的闽越王国必须图强,才能自保,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在主观上,闽越国统治者必然倡导发展国家的社会的经济,并与中原内地和周边较强、较富庶的诸侯国加强交往与联系。另一方面,闽越也侵略或吞并周邻小国、弱国,甚至发展到攻击南越等强国,武装抗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客观上这些兼并、侵掠也从某种方面促进了国势并刺激了一些生产部门的发展。如为了征战的需要,闽越国要进一步扩大屯垦、聚积粮草、伐材造船等,正如文献记载:闽“越人欲为变,必先田馀干界中,积食粮,乃入伐材治船”。前面所示的出土文物资料都印证了这个问题。另外,从军事装备的生产和引进方面也说明了许多问题,众多锻铸精良的铁兵器:矛、戟、刀、剑、矢镞等,普遍装备军队,杀伤力很强的铜弩机也已成为闽越军的基本装备。在闽越铁矛中,矛头多长而锋利,其中最长的矛头达81.5厘米,是我国所发现的汉代铁矛头中最长的,在我国兵器制造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基础。闽越国的农业经济与先秦时期闽越农业相比,无疑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其中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是农业革命的前提。闽越国时期,较大规模的聚落、封邑和城市的出现,都是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从出土的犁、锄、锸、钅矍(镢)、镰、五齿耙等各种类铁制农具考察,可知当时闽越国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已被闽越人民接受和掌握。这必然在农业生产中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变革。尤其是发现有巨大的铁犁和先进的五齿耙,就是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它们也属于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闽越国城址中出土的铁犁铧重15公斤,系国内目前已知西汉前期最重的铁犁。同样,城址中出土的铁五齿耙,也是目前国内西汉遗址中仅见之物。在汉代农业考古中,意义重大<ref>[http://edu.sina.com.cn/i/26763.shtml 八闽千姿:寻访古汉城遗址],新浪网,2001-5-12</ref>。
==视频==
===<center> 闽越文化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关于闽越文化 </center>
<center>{{#iDisplay:g0373z6rtrt|560|390|qq}}</center>
 
<center> 蛇年说蛇 闽越崇蛇有遗风 </center>
<center>{{#iDisplay:r00110rb39k|560|390|qq}}</center>
 
<center>浦城:闽越古城 沧桑千年</center>
<center>{{#iDisplay:s039193ee6n|560|390|qq}}</center>
 
<center> 《今日八闽》走进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 </center>
<center>{{#iDisplay:w0534q8v59f|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113,6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