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61
次編輯
變更
王菊金
,创建页面,内容为“{{艺人 |subject_name = 王菊金 |english_name = Jo Jo Wang |罗马拼音 = Wang Chu-Chin |image_name = File:王菊金1.png|缩略图|居中|[https://b…”
{{艺人
|subject_name = 王菊金
|english_name = Jo Jo Wang
|罗马拼音 = Wang Chu-Chin
|image_name = [[File:王菊金1.pn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baidu.com/pic/%E7%8E%8B%E8%8F%8A%E9%87%91/2222675/0/48540923dd54564e81f259c9bbde9c82d0584fae?fr=lemma&ct=single#aid=0&pic=48540923dd54564e81f259c9bbde9c82d0584fae 原图链接]]]
|image_caption =
|类型 = 导演
|date_of_birth = {{birth date and age|1944|3|24}}
|place_of_birth = {{CHN-ROC}}[[上海]]
|date_of_death =
|place_of_death =
|职业 = [[电影导演]]、[[电影监製|监製]]、[[编剧]]
|活跃年代 = 1979年-1988年
|IMDb = 2985555
|教育程度 = [[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
}}
'''王菊金'''({{bd|1944年|3月24日|catIdx=W王}}),男,[[台湾]][[电影]][[导演]]。
==生平==
1944年3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与家人到香港,之后来台湾定居。王菊金就读[[台北市立高工]]美术印刷科时,对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5年进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就读。1968年毕业后,进入广告公司担任美工一职。
没有选择电影科系的原因,王菊金不讳言,尽管热爱电影,却因为对当时的电影教育缺乏信心,因而选择自己熟悉且对未来拍摄电影有所帮助的美工科就读。就学期间,对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超越了纯欣赏的阶段,遇到不错的影片,必定连看几场,并且针对当中某些片段做笔记,甚至于仿真拍摄,为他将来拍摄不管是实验片、纪录片甚或是剧情长片奠下基础。
1973年,成立震旦影视公司,主要业务为制作广告影片与纪录片,业余的嗜好则在拍摄实验电影。製作了多部「芬芳宝岛」系列纪录片,如《[[元宵节 (纪录片)|元宵节]]》、《赛鸽》、《毒牙下的英雄》、《[[毒蛇与蛇毒]]》、《乌鱼来的时候》、《台湾的蝴蝶》,1977年以《[[乌鱼来的时候]]》获得[[第14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1979再以《台湾的蝴蝶》得到[[第16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
然而钟情于实验电影的他,并不满足于此,1977年年底开始筹拍的《[[风车]]》,内容描述一个火车上的旅客,看到邻座小孩在车窗边迎风玩风车,勾起他一连串的回忆与省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加上充满实验意象的影像语言,让本片获得1978年首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连续的得奖记录,让王菊金崭露头角,也获得了拍摄35mm剧情长片的机会。选择以《[[六朝怪谈]]》做为处女作,正如导演所言:「我做《六朝怪谈》,不过是借一个古代的时空和形式,透过现代人的眼光,用唐代古典小说如「摘神录」、「摘仙录」里的几个小点子,希望能阐述一些人性罢了!」,这部影片不仅让王菊金获得了[[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被新闻局评选代表台湾参加第五十三届[[美国影艺学院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的角逐。
当时电影界盛行拍摄大堆头演员、动辄上千万制作费的影片,而场景设于澎湖七美岛的《六朝怪谈》却只用三百万的预算,拍出三段故事。全片由王菊金与诗人[[管管]]编剧,除了[[胡茵梦]]及[[韩江]]是职业演员外,其它都是非职业演员,王菊金本人除了编剧,还身兼导演、摄影甚至剪辑等工作。
接着拍摄的《[[地狱与天堂]]》,延续《六朝怪谈》的神怪类型,描述一个封建时代为求功名而读书的知识分子,进入一个[[乌托邦]]世界,却一无所得并将之破坏,只能重返现实世界。这两部影片的票房成绩,不仅让王菊金受到电影圈的重视,也引发学界对他作品的讨论。1981年,他接下永升电影公司影片《[[上海社会档案]]》的导演工作,结合了伤痕文学与社会写实风格,引发一阵风潮,也让女主角陆小芬一炮而红。
然而对王菊金而言,源自个人拍摄实验电影的制作经验,让他的剧情长片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商业影片的清新感,并且多了一份对人性及对自我的讽刺与探讨,但是他对电影的期许并 不只于个人的成就。他表示「国片的题材不应自囿于善恶之间,人性的探讨应最重要,生活结构也不宜只有起承转合,而须有世界性的共鸣」,他希望「中国电影赶快艺术化、专业化,进军国际与各国抗衡」(摘自真善美电影杂志92期,1981年)。
只是,面对当时国内的制作观念、拍摄制度与制片老板的「捞一笔」心态,满腔的理想似乎只落得螳臂挡车的下场。接着几部不叫好也不卖座的影片,让王菊金在80年代末期之后,淡出了台湾影坛。
==得奖纪录==
1977 以《[[乌鱼来的时候]]》(纪录片)获得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
1978 以短片《风车》获得第一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1979 以《[[台湾的蝴蝶]]》(纪录片)获得第十六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项。
1980 以《六朝怪谈》荣获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剧情片配乐奖。
==作品==
*1979:《[[六朝怪谈]]》
*1980:《[[地狱天堂]]》
*1981:《[[上海社会档案]]》
*1982:《[[中国开国奇谭]]》
*1983:《[[女性注意]]》
*1984:《一代名妓小凤》
*1985:《典妻》
*1988:《[[三头魔王]]》
==参考文献==
{{reflist}}
===参见===
*[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50 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
===外部连结===
* {{imdb name|2985555}}{{en}}
* {{hkmdb name|4474}}
* {{Douban people|1317314}}
* {{Mtime people|1312501}}
{{金马奖最佳导演|第17届}}
[[Category:台湾人]]
[[Category:导演]]
[[Category: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校友]]
|subject_name = 王菊金
|english_name = Jo Jo Wang
|罗马拼音 = Wang Chu-Chin
|image_name = [[File:王菊金1.pn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baidu.com/pic/%E7%8E%8B%E8%8F%8A%E9%87%91/2222675/0/48540923dd54564e81f259c9bbde9c82d0584fae?fr=lemma&ct=single#aid=0&pic=48540923dd54564e81f259c9bbde9c82d0584fae 原图链接]]]
|image_caption =
|类型 = 导演
|date_of_birth = {{birth date and age|1944|3|24}}
|place_of_birth = {{CHN-ROC}}[[上海]]
|date_of_death =
|place_of_death =
|职业 = [[电影导演]]、[[电影监製|监製]]、[[编剧]]
|活跃年代 = 1979年-1988年
|IMDb = 2985555
|教育程度 = [[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
}}
'''王菊金'''({{bd|1944年|3月24日|catIdx=W王}}),男,[[台湾]][[电影]][[导演]]。
==生平==
1944年3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与家人到香港,之后来台湾定居。王菊金就读[[台北市立高工]]美术印刷科时,对动画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5年进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工科就读。1968年毕业后,进入广告公司担任美工一职。
没有选择电影科系的原因,王菊金不讳言,尽管热爱电影,却因为对当时的电影教育缺乏信心,因而选择自己熟悉且对未来拍摄电影有所帮助的美工科就读。就学期间,对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超越了纯欣赏的阶段,遇到不错的影片,必定连看几场,并且针对当中某些片段做笔记,甚至于仿真拍摄,为他将来拍摄不管是实验片、纪录片甚或是剧情长片奠下基础。
1973年,成立震旦影视公司,主要业务为制作广告影片与纪录片,业余的嗜好则在拍摄实验电影。製作了多部「芬芳宝岛」系列纪录片,如《[[元宵节 (纪录片)|元宵节]]》、《赛鸽》、《毒牙下的英雄》、《[[毒蛇与蛇毒]]》、《乌鱼来的时候》、《台湾的蝴蝶》,1977年以《[[乌鱼来的时候]]》获得[[第14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1979再以《台湾的蝴蝶》得到[[第16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
然而钟情于实验电影的他,并不满足于此,1977年年底开始筹拍的《[[风车]]》,内容描述一个火车上的旅客,看到邻座小孩在车窗边迎风玩风车,勾起他一连串的回忆与省思。独特的摄影风格加上充满实验意象的影像语言,让本片获得1978年首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连续的得奖记录,让王菊金崭露头角,也获得了拍摄35mm剧情长片的机会。选择以《[[六朝怪谈]]》做为处女作,正如导演所言:「我做《六朝怪谈》,不过是借一个古代的时空和形式,透过现代人的眼光,用唐代古典小说如「摘神录」、「摘仙录」里的几个小点子,希望能阐述一些人性罢了!」,这部影片不仅让王菊金获得了[[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并被新闻局评选代表台湾参加第五十三届[[美国影艺学院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的角逐。
当时电影界盛行拍摄大堆头演员、动辄上千万制作费的影片,而场景设于澎湖七美岛的《六朝怪谈》却只用三百万的预算,拍出三段故事。全片由王菊金与诗人[[管管]]编剧,除了[[胡茵梦]]及[[韩江]]是职业演员外,其它都是非职业演员,王菊金本人除了编剧,还身兼导演、摄影甚至剪辑等工作。
接着拍摄的《[[地狱与天堂]]》,延续《六朝怪谈》的神怪类型,描述一个封建时代为求功名而读书的知识分子,进入一个[[乌托邦]]世界,却一无所得并将之破坏,只能重返现实世界。这两部影片的票房成绩,不仅让王菊金受到电影圈的重视,也引发学界对他作品的讨论。1981年,他接下永升电影公司影片《[[上海社会档案]]》的导演工作,结合了伤痕文学与社会写实风格,引发一阵风潮,也让女主角陆小芬一炮而红。
然而对王菊金而言,源自个人拍摄实验电影的制作经验,让他的剧情长片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商业影片的清新感,并且多了一份对人性及对自我的讽刺与探讨,但是他对电影的期许并 不只于个人的成就。他表示「国片的题材不应自囿于善恶之间,人性的探讨应最重要,生活结构也不宜只有起承转合,而须有世界性的共鸣」,他希望「中国电影赶快艺术化、专业化,进军国际与各国抗衡」(摘自真善美电影杂志92期,1981年)。
只是,面对当时国内的制作观念、拍摄制度与制片老板的「捞一笔」心态,满腔的理想似乎只落得螳臂挡车的下场。接着几部不叫好也不卖座的影片,让王菊金在80年代末期之后,淡出了台湾影坛。
==得奖纪录==
1977 以《[[乌鱼来的时候]]》(纪录片)获得第十四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
1978 以短片《风车》获得第一届金穗奖最佳16㎜剧情长片。
1979 以《[[台湾的蝴蝶]]》(纪录片)获得第十六届金马奖优等纪录片与最佳纪录片摄影奖项。
1980 以《六朝怪谈》荣获第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以及最佳剧情片配乐奖。
==作品==
*1979:《[[六朝怪谈]]》
*1980:《[[地狱天堂]]》
*1981:《[[上海社会档案]]》
*1982:《[[中国开国奇谭]]》
*1983:《[[女性注意]]》
*1984:《一代名妓小凤》
*1985:《典妻》
*1988:《[[三头魔王]]》
==参考文献==
{{reflist}}
===参见===
*[http://www.ctfa.org.tw/filmmaker/content.php?id=750 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
===外部连结===
* {{imdb name|2985555}}{{en}}
* {{hkmdb name|4474}}
* {{Douban people|1317314}}
* {{Mtime people|1312501}}
{{金马奖最佳导演|第17届}}
[[Category:台湾人]]
[[Category:导演]]
[[Category: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