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搜尋結果

前往: 導覽搜尋
  • 字注音,如'樂,音洛','說,音悅'。" 注音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40個。 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
    3 KB (682 個字) - 2022年4月3日 (日) 15:34
  • 月,教育部公佈「讀音統一會章程」及任務為: 審定一切字音為法定國音; 將所有國音均析為至單至純之音素,審定所有音素總數; 採定字母,每音素均以字母表之。1913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北京音爲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蔡元培任總
    97 KB (23,536 個字) - 2019年8月16日 (五) 14:05
  •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讀音統一會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
    39 KB (11,423 個字) - 2020年10月7日 (三) 20:56
  •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的官方命名。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次年2月在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國語蓬勃發展起自1920年代的白
    38 KB (8,011 個字) - 2019年1月9日 (三) 10:43
  • 右參議,兼憲政編查館正科員。1909年任簡字研究會會員。1910年任資政院議員。1911年4月,奉派為協纂憲法大臣。1912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讀音統一會會員。1913年任國會眾議院議員;同年3月,參加進步黨,任法制主任。1914年2月,任駐比利時公使,在駐比利時公使期間,於1915年7月,任憲法起
    2 KB (472 個字) - 2022年12月21日 (三) 20:28
  • 語而在各級書院推廣正音教學。清末編審國語以後,北京官話正式成為中國官方的標準語。 1909年開始,官方共同語稱為「國語」,1913年中華民國讀音統一會以逐字一省一票投票出老國音,以兼顧南北語音,1923年改用基於北京音之新國音,1956年在大陸改稱「普通話」,新加坡獨立以來即稱之為「標淮華語」;而官話一詞則演變為「官話方言」的含義。
    21 KB (3,373 個字) - 2019年3月17日 (日) 05:29
  • 發出高聲調的,聲母清濁不辨後,便只有靠聲調來區別,於是聲調起伏就被放大。沉蓄內斂的濁音清化後,說話變得容易,"扯着嗓門"的情況便出現了。 當年"讀音統一會"的議長吳稚暉為建議漢語國音中恢復濁音開玩笑說:"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德文濁音字多,故其國強;我國官話不用濁音,故弱。" 濁音是什麼意思
    6 KB (1,637 個字) - 2023年8月28日 (一) 14:40
  • 院山長。宣統三年(1911年)任四川軍政府樞密院院長。民國元年(1912年)任教於四川國學院,講授經學。民國二年(1913年)代表四川赴京參加「讀音統一會」。民國三年至民國十一年(1914年—1922年),任四川國學學校(後改制為公立四川國學專門學校)校長。此間曾兼任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華西協合大
    44 KB (12,276 個字) - 2022年8月10日 (三) 21:37
  • 河北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人。1881年中舉人,1884年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因主張變法維新,曾被清廷革職拿辦,入獄三月。辛亥革命後,被教育部聘為 「讀音統一會」會員,並舉為副會長。畢生熱心教育事業,潛心「官話字母」的研製和推行。為提倡拼音字的先驅者。著作尚有《水東集》、《官話字母字彙》及官話字母書多種。
    6 KB (1,140 個字) - 2021年9月2日 (四) 20:21
  • 任教。抗戰時期北平淪陷,因高血壓閉門養病,1945年在憂鬱中病逝,未能看到抗戰的勝利,終年67歲。 1913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平召開國語讀音統一會。馬裕藻先生與魯迅、許壽裳、朱希祖等人提出,以審定字音時使用的符號作為「注音字母」,方案獲得通過,1918年由北洋政府頒布施行。這套貫穿音韻的「注
    27 KB (7,568 個字) - 2020年3月30日 (一) 18:59
  • 1913(民國二)年,在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決意審定了"國音"(改用"新國音"後稱為"老國音"),並採用"注音字母"注音。1919(民國八)年,《國音字典》初版發行,"國語統一籌備會"於民國八、九兩年增廣修訂為《校改國音字典》。"所注之音,應審量可為全國讀音者,非各舉其鄉音也。" "讀音統一會"依據清代《音韻闡微》"擇要審定"
    6 KB (1,648 個字) - 2021年6月29日 (二) 18:51
  • 1909年,清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將當時通用的官話正式命名為國語。這是漢語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新老國音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後年2月在北平召開了"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確定了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國音,具有入聲。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9年9月編輯出版了《中華民國國音字典》。
    20 KB (5,918 個字) - 2021年6月29日 (二) 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