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LCD液晶顯示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LCD液晶顯示器

液晶顯示器,或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為平面超薄的顯示設備,它由一定數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組成,放置於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顯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師青睞,適用於使用電池的電子設備。它的主要原理是以電流刺激液晶分子產生點、線、面配合背部燈管構成畫面。

簡介

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植物學家就發現了液晶,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在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它的光學性質,這種現象叫做電光效應。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本世紀製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顯示器中廣泛採用的是定線狀液晶,如果我們微觀去看它,會發現它特象棉花棒。與傳統的CRT相比,LCD不但體積小,厚度薄(14.1英寸的整機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輕、耗能少(1到10 微瓦/平方厘米)、工作電壓低(1.5到6V)且無輻射,無閃爍並能直接與CMOS集成電路匹配。由於優點眾多,LCD從1998年開始進入台式機應用領域

評價

上海液晶產品其實早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如電子表、計算器、掌上遊戲機等。按照分子結構排列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類似粘土狀的Smestic液晶、類似棉花棒的Nematic液晶、類似膽固醇狀的Choleseic液晶,這三種液晶的物理特性不盡相同,用於液晶顯示器的是第二種液晶。採用此種液晶製造的顯示器稱為LCD。常見的液晶顯示器分為TN—LCD、STN—LCD、DSTN—LCD和TFT—LCD四種,其中前三種基本的顯示原理都相同,只是分子排列順序不同而已;而TFT—LCD採用的是與TN系列LCD截然不同的工作原理。電腦上採用的都是這種液晶顯示器。其工作原理是採用兩夾層,中間填充液晶分子,夾層上部為FET晶體管。夾層下部為共同電板,在光源設計上要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在液晶的背部設置類似日光燈的光管。光源照射時由下而上透出藉助液晶分子傳導光線,透過FET晶體管層,晶體分子會扭轉排列方向產生透光現象,影像透過光線顯示的屏幕上,到下一次產生通電之後分子的排列順序又會改變,再顯示出不同影像。[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