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SE-國際橋樑和結構工程協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ABSE-國際橋樑和結構工程協會
國際橋樑及結構工程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簡稱:IABSE。[1]
IABSE是一個科學/技術協會,由90個國家/地區的成員組成,其成員遍布全球55個國家。成立於1929年,其所在地位於瑞士蘇黎世。現有4200名會員,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IABSE涉及結構工程的各個方面: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監視和檢查,維護,修復和保存,結構拆除和拆除的科學和藝術,同時考慮到技術,經濟,環境,美學和社會方面。「結構」一詞包括由任何結構材料組成的橋樑,建築物和所有類型的土木工程結構。[2]
IABSE(「國際橋協」)基金會前主席及榮譽會員Jean-Claude Badoux曾說:「沒有歷史,沒有回憶,就沒有未來。」 (No history, no memory, no future!) 如果說歷史是對久遠案例分析的檢驗,那麼檢驗所側重的是事件的起源和過程。與新思潮的產生過程類似,國際橋協誕生於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迸發。
橋協成立的機緣
1922年9月29日至30日,瑞士橋樑和鋼結構承包商技術委員會協會(以下簡稱「TKVSB」)於召開了一次與橋樑和結構工程有關的會議,無意間開啟了國際橋協成立的機緣。此次會議的其中兩位發起者後來成為國際橋協的領軍人物:一位是TKVSB的秘書Mirko Rǒs,另一位則是ETH Zürich的Arthur Rohn教授,兩人的研究領域恰好都是橋樑。
國際橋協的發起人
Arthur Rohn (1878–1956)是一位行事保守的國務活動家,國際橋協的發起人之一,國際橋協首任主席。
Mirko Rǒs (1879–1962)是一位富有魅力和幽默感的性情中人,國際橋協的發起人之一。
1926年在蘇黎世召開的橋樑與結構工程會議。[3]
1929年10月29日國際橋協的成立
Mirko Rǒs於1929年10月7日向14個國家的代表及各國政府人士、研究人員和行業人士發出正式邀請,呼籲他們於10月29日在瑞士蘇黎世共聚一堂,成立永久性的行業協會。
儘管當天恰逢「黑色星期二」(指1929年10月29日當天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價瘋狂跳水,自此開啟美國和全球大蕭條時期),會談卻進行得無比順利,使國際橋協的創會典禮暨章程大會得以於10月29日當天在ETH Zürich的禮堂舉行。
制定國際橋協章程
1931年,於將瑞士蘇黎世選為總部所在地,一方面因為國際橋協的發起者來自瑞士,另一方面則看重瑞士作為中立國的政治優勢。作為國際橋協成立的主要推動者,Arthur Rohn被推選為國際橋協首任主席,且至1938年一直擔任此職,他的指導思想是:工程師不僅要建造堅固的橋樑,還要建造有智慧的橋樑。
協會宗旨
協會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學術 交流、推動國際行業和社會範圍內的結構工程技術進步。
全球各地設有55個國家團組
目前,國際橋協在全球各地共設有55個國家團組,各國家團組負責在其所在國家或地區內為國際橋協積極招募會員,在其影響範圍內支持協會的目標,並提名合格的會員參加國際橋協各大委員會的選舉。國家團組可舉辦自己的活動,如舉辦會議、發行出版物。
各國家團組的組織因國別而有所差異,儘管國家團組沒有法定職能,但每個國家團組的主席都可向國際橋協主席提供建議。
如今,國際橋協主席職務首次由中國學者 — 同濟大學葛耀君教授擔任(任期為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中國團組主席目前為同濟大學孫利民教授,副主席為同濟大學徐棟教授,秘書長為同濟大學夏燁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