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t汕優63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t汕優632009年獲得農業部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Bt汕優63」,實際上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研究團隊把已經「退役」的水稻品種——「汕優63」轉入了抗蟲基因。

「汕優63」水稻品種原本是福建省農科院謝華安帶領科研團隊於1981年育成的,之後在國內最大推廣種植面積達到9000多萬畝,在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佟屏亞直言,轉入了抗蟲基因的「汕優63」,重新被命名為「Bt汕優63」,充其量只能說是借雞下蛋,算不得優良水稻品種。

常規育種方法和技術是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育種的主體,分子技術、轉基因技術雖然有其先進性,但也應該僅僅是常規育種方法中的一個補充手段。

中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全部到期

2014年8月17日,中國轉基因水稻僅有的2張安全證書(「華恢1號」、「Bt汕優63」)全部到期。這2張證書由農業部頒發於2009年,有效期5年。2013年曾有律師聯名致函農業部,要求公開轉基因作物獲得安全證書的評價材料,但未獲詳情。

2014年7月18日,農業部網站發布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材料,這是其自2009年前頒發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以來的首次公開,公開的材料系華中農業大學2008年10月向其提供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申報書》。申報書中華農通過各種試驗論證了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這也是農業部向其頒發轉基因安全證書的主要依據之一。

在中國,負責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的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該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主任盧寶榮教授說,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發放是經過多年的安全評價,包括嚴格的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等多個階段,最後的決定是委員會根據評價結果做出的。

根據農業部披露的上述安全評價材料,轉基因大米需要進行多項動物食用毒理學試驗,其中一項是對轉基因作物進行90天動物餵養的亞慢性毒理學試驗,以考察轉基因作物整體和長期影響。結果顯示,「轉基因稻穀對受試動物包括它們在任何一代的胚胎沒有急性、進行或不可逆毒性和致畸、致癌作用。動物試驗的結果說明華恢1號轉基因水稻對人類的健康具有潛在不良影響的可能性很小。」

大鼠實驗的結論是否能類推到人類,90天的時間是否足夠?科普作家雲無心說,安全證書的頒發「是基於一系列的風險評估,而不是僅僅基於老鼠實驗」。他表示,沒有一種食品是「絕對安全」的,所以在評估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時候,是把經過基因改造的作物和相應的沒有改造的去比較,找出二者的差別。如果沒有差別或者差別不產生額外的風險,就認為二者「風險等同」。既然我們認為後者是「安全」的,那麼就應該接受前者也是安全的。

要獲得轉基因安全證書,除了進行大鼠90天動物餵養的亞慢性毒理學,還得進行一系列的毒理學試驗以及環境釋放試驗等,以驗證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的安全性以及對環境的安全性。[1]

動物食用毒理學試驗 A. 急性毒性實驗

將小鼠隨機分成3組,分別給予蒸餾水、牛血清蛋白和CryAb/Ac蛋白(轉基因蛋白),試驗結果顯示三組動物灌胃後均表現正常,未發現明顯中毒與死亡情況。解剖後也未發現明顯器髒病變,對灌胃轉基因蛋白的小鼠組織病理學檢測顯示,無明顯的毒理變化產生。因此根據毒性分級,該蛋白屬實際無毒。

B. 三項致突變試驗

1, 小鼠精子畸形試驗:受試物各劑量分別餵養35天後處死動物,每隻動物高倍鏡下觀察1000個精子,未觀察到受試物組對動物精子產生明顯致突變作用。

2,體細胞致突變試驗:採用昆明種小鼠,隨機分成與受試物對應的8組,分別給予基礎飼料,普通稻穀對照飼料,高中低劑量轉基因稻穀飼料,以及給予轉基因蛋白,試驗結果表明,轉基因稻穀及轉基因蛋白對體細胞無致突變作用。

3.Ames試驗:用於檢測轉基因蛋白對受試菌株是否具有致突變作用,結果顯示不具有突變作用。

C.傳統畸形試驗

通過交配前和受孕後不間斷餵養,觀察轉基因稻穀中的物質是否可穿過胎盤屏障而影響胚胎的器官分化與發育,導致結構和機能的缺陷,出現胎兒畸形,即畸形作用。選用大鼠隨機分成5個組,分別給予高中低劑量的轉基因稻穀飼料,親本稻穀飼料及基礎飼料。結果顯示未見有致畸作用。

D.三代繁殖

為觀察轉基因稻穀對動物繁殖和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對仔代的致畸作用,以不同劑量水平經三代不間斷餵養動物,選用大鼠200隻,隨機分為5組,分別予以高中低劑量的轉基因稻穀飼料,親本稻穀飼料及基礎飼料,結果顯示,未觀察到轉基因稻穀對動物繁殖有影響和對仔代有致畸作用。

E.慢性毒性試驗

為了了解長期餵養轉基因水稻後動物呈現的慢性毒性作用及其劑量-反應關係,最後確定最大無作用劑量,為轉基因水稻能否作為安全食品的最終評價提供依據,進行了大鼠慢性試驗和致癌試驗。將大鼠隨機分為5組,受試物劑量同三代繁殖試驗,分別定量給予不同劑量的受試物106周。期間觀察一般表現、行為、中毒症狀和死亡情況。結果顯示,經過兩年餵養試驗,未發現轉基因水稻對大鼠的生長、[[]]血液學指標、臟器等造成不良影響。

F.致癌試驗

在兩年多時間內,採取同等條件下,觀察普通組,親本稻穀組和轉基因水稻各劑量組的腫瘤發生率以及劑量-反應關係作為基本依據。結果顯示,各組間腫瘤在老年雌性組中發生率符合美國NIH Rodent 1980 catalogur SD 大鼠中註明的自然發病率,沒有與受試物相關的劑量關係。

轉基因水稻的申報材料稱:「用華恢 1號轉基因稻穀對大鼠進行的動物食用毒理學試驗(包括急性、三項致突變傳統畸形代繁殖、慢性毒和致癌試驗等)證實:華恢 1號稻穀對受試的大鼠或小以及它們在任何一代的胚胎沒有急性、進行或不可逆毒和致畸癌作用」。

中間試驗 華恢 1號的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中間試驗於 1999 年至 2000 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實驗場進行。

環境釋放試驗 華恢 1號及其雜交組合 Bt 汕優 63 的環境釋放試驗於 2001 年和 2002 在湖北省 10 個不同生態區進行。

生產性試驗 華恢1號的生產性試驗於 2003 年在湖北省的 5個生態區進行。

轉基因水稻的申報材料稱:「所有試驗結果一致表明,華恢 1號及其雜交組合 Bt 汕優 63 抗螟蟲效果顯著,豐產和穩性能突出且未發現其對周邊生態環境植 物等有任何影響。對華恢 1號和原受體品種明恢 63 進行營養分析比較,兩者成基本一致」。(來源:澎湃吳恆)[2]

Bt汕優63的由來

2009年獲得農業部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Bt汕優63」,實際上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研究團隊把已經「退役」的水稻品種——「汕優63」轉入了抗蟲基因。

而據本網記者了解,「汕優63」水稻品種原本是福建省農科院謝華安帶領科研團隊於1981年育成的,之後在國內最大推廣種植面積達到9000多萬畝,在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佟屏亞直言,轉入了抗蟲基因的「汕優63」,重新被命名為「Bt汕優63」,充其量只能說是借雞下蛋,算不得優良水稻品種。

他認為,正是由於部分「轉基因專家過分地神話了轉基因技術」,促使2008年中央決定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投入高達200億元,而這樣的國家一次性投入轉基因研究經費比常規育種研究經費要「多出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在他看來,常規育種方法和技術是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育種的主體,分子技術、轉基因技術雖然有其先進性,但也應該僅僅是常規育種方法中的一個補充手段。

「嚴格意義上說,現在還沒有發現一種能使水稻增產的增產基因。」佟屏亞表示,原因是農作物增產涉及的基因很複雜,即使培育出新的品種,依然還要通過常規育種技術一系列操作過程,還要有人研究水、肥、密等栽培技術,才能持續提高水稻產量。

儘管國內對轉基因商業化持非議的人很多,但讓人不解的是,在農業科研領域,幾乎沒有專家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公開表示異議。佟屏亞稱,農業科研人員這樣做將導致自己無法從轉基因「重大專項」巨額研究經費中分得一杯羹,在利益驅使下,某些官員、學者和企業老闆「結成了一條穩固的保護鏈和利益鏈」,導致轉基因監管出現了諸多問題。

佟屏亞呼籲,政府應該嚴格轉基因作物管理,大力推進在全社會公眾參與下的廣泛傳播,尤其是需要提高重大決策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