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羲之

來自網絡的圖片

353年4月22日 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李世民的一生,是無比輝煌的一生。李世民既能馬上打天下,又能下馬治天下。在政治上,他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在經濟上,他重視農業、減輕賦稅;在作風上,他以身作則、戒奢從簡;在軍事上,他剛柔並濟、穩定邊境。經過20多年持續不斷地努力,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古代罕見的盛世——「貞觀之治」。[1]

按照李世民最初的想法,昭陵要像漢高祖劉邦的陵墓那樣,規模越大越好,裡面的陪葬品要越多越好。可是,弘文館學士虞世南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虞世南說,漢高祖劉邦的陵墓確實規模很大,陪葬品很多。可這種陵墓百害而無一益。此話怎講?虞世南認為,厚葬至少有兩個壞處。一是浪費了寶貴的民力;二是招引了盜賊。所以,不光是漢高祖劉邦,包括其他漢朝皇帝的陵墓,幾乎都遭到了盜賊的光顧,陪葬品被偷還不說,連皇帝的屍骨都被拋棄荒野。

虞世南建議,昭陵裡面不藏金銀珠寶,並在陵外立碑進行說明,以徹底杜絕盜賊的念想。應該說,虞世南這番話戳中了李世民的心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窮奢極欲的人,既然厚葬有這麼多的壞處,為何還要搞呢?於是,李世民的昭陵成為歷朝歷代帝王陵墓中比較「寒磣」的一個。不過,昭陵的確沒啥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但收藏着一件珍貴文物,堪稱「鎮墓之寶」。那就是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4月22日)的暮春三月初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夥同謝安、孫綽、支遁(dùn)等朋友及子弟42人,在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行「修褉(xiè)」之禮,曲水流觴(shāng),飲酒賦詩。魏晉名士尚酒,史上有名。劉伶曾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欽一斛,五斗解酲。」阮籍飲酒,「蒸一肥豚,飲酒二斗。」他們的酒量,都是以「斗」為單位的,那是豪飲,有點像後來水泊梁山上的人物。王羲之的酒量,我們不得而知,但天籟閣舊藏宋人畫冊中有一幅《羲之寫照圖》,圖中的王羲之,橫坐在一張台座式榻上,身旁有一酒桌,有酒童為他提壺斟酒,酒杯是小的,氣氛也是雍容文雅的,不像劉伶的那種水滸英雄似的喝法。


總之,蘭亭雅集那天,酒酣耳熱之際,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一氣呵成,寫下一篇《蘭亭序》,作為他們宴樂詩文的序言。那時的王羲之不會想到,這份一蹴而就的手稿,以後成為被代代中國人記誦的名篇,而且為以後的中國書法提供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坐標,後世的所有書家,只有翻過臨摹《蘭亭序》這座高山,才可能成就己身的事業。王羲之酒醒,看見這幅《蘭亭序》,有幾分驚艷、幾分得意,也有幾分寂寞,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將這幅《蘭亭序》反覆重寫了數十百遍,都達不到最初版本的水準,於是將這份原稿秘藏起來,成為家族的第一傳家寶。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駢(pián)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wù)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

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他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