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負圖的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馬負圖 |
龍馬負圖的傳說龍馬,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一種兼具龍和馬形態的生物,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龍馬也被認為是精神健壯的象徵。《禮記·禮運》:「河出馬圖」孔穎達疏引《尚書中侯·握河紀》:「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1]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伏羲氏觀天下、看龍馬之身。出河圖。體形像馬、但卻是龍的頭、龍爪、身上有鱗片、乃祥瑞之獸。
《龍馬記》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著名書法家、孟津人王鐸曾寫《龍馬記》記述其事:「余兒童時,戲於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聲,曾出龍,相傳以為怪。』余亦訝以為奇。後數十年,閱石碣所記載,知為宓羲畫八卦肇端龍馬所負之圖,龍馬所出之河,今孟津(即現在的孟津縣會盟鎮,明清為孟津縣城)西北,河中漩渦倒流者,即其處也。」
王鐸在石碑上看到的龍馬,「身龍鱗,首口鼻類龍,喘成雲,無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冒(覆蓋、涵蓋意)天地鬼神之道,為千古文章鼻祖。」
據《五雜俎》載:龍性最淫,故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
九曲黃河,貫穿整個中國,它是母親河、歷史河,也是文明河。黃河中下游分界線的地方有一個遠古美麗的傳說——龍馬負圖。據傳,龍馬負圖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源泉,與中華民族的根緊相連。會盟鎮有一個寺叫龍馬負圖寺,是祭祀伏羲的地方,位於洛陽北30公里的會盟鎮,隸屬孟津縣。
相傳上古(新石器時期)伏羲和女媧生活在西起甘肅東至開封這段黃河流域,繁育了華夏子孫。
伏羲,姓風,帶領子孫年年歲歲生息於黃河上,捕魚勞作。一天在黃河的中下游分界線的水域裡,出現了一隻馬的身體、麒麟的頭的怪物作怪,忽而潛入水中半天,忽而騰空而起,噴出的水霧,遮天蓋日,擾亂了正常的伏羲生活。
伏羲決定為了子孫一定要征服它,於是遍查熟悉的黃河流域,立誓找到怪物的老窩。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漫長的排查,終於在距中下游分界線30公里的上游、黃河的南岸、一處潮濕的溝壑半腰上找到了怪物居住的大坑。
伏羲經過多次的接觸,慢慢地將龍馬馴服,並讓其成為自己的坐騎。在馴服龍馬的過程中,伏羲發現龍馬的背上旋起白毛形成圓點,很有規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對稱圖形,伏羲慢慢的悟解出來,這是上蒼對他進行點化和暗示,對他勞作生活需要的啟發和指導。
從此,人類結束了以打繩結記事的時代,進入了數的時代,人類前進了一步。伏羲又根據該圖,研究出了八卦,記錄總結出農時,節氣。天象,氣候變異的規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