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地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陵地震是當地時間1976年5月29日20時23分和22時,發生於中國雲南省龍陵縣的7.3級、7.4級地震。該次地震屬群震型地震,頻度高、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前震頻繁,餘震豐富[1]。
地質背景
龍陵位於龍陵–瑞麗斷裂、怒江斷裂和騰衝斷裂三條斷裂帶的交匯區,地震由通過鎮安盆地的怒江斷裂和騰衝斷裂發生共軛構造活動產生。
參數測定
第一次大震的震中位於龍陵縣城東南的朝陽、平達一帶,里氏7.3級,震源深度24千米。1小時37分後,第二次大震發生,震中位於龍陵縣鎮安、金竹坪一帶,震源深度21千米,里氏7.4級。
前震和餘震
第一次大震(7.3級)發生前25分鐘,發生了兩次5.2級前震。地震發生至1977年6月30日,共發生餘震10,684次,最大6.6級(1976年7月21日騰衝團田)[2]。
震害情況
地裂縫是地面破壞現象之一,多集中在極震區內,沿一定方向成帶分布,主要有北北西向、北北東--北東向和北東東向三組,總體呈近南北向延伸。震區房屋破壞總的特點是:磚結構、磚混結構和磚柱土坯牆結構的房屋較穿斗木架結構的房屋破壞嚴重。在龍陵縣茶廠及鎮安公社等地,磚柱承重的房 屋幾乎全部倒毀,而穿斗木架結構的房屋,只有少數木構架傾斜或傾倒,部分土坯牆開裂或倒塌。
地震導致德宏州、保山地區、臨滄地區的9個縣不同程度受災,共倒損房屋42萬間,破壞中小水庫127座、公路620千米、農田40萬畝、損失糧食573萬斤、各種物資4,500多萬元,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
抗震救災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來了慰問電,派出以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為團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姚連蔚、財政部長張勁夫、副部長張元培為副團長的中央慰問團,雲南省派出以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賈啟允為團長的慰問團,於6月10日在芒市體育場召開慰問大會。雲南省商業部門調撥了2,400多噸物資,全國數千個單位先後贈送大批物資,北京、上海和解放軍派出了14個醫療隊趕赴災區。
視頻
龍陵地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複雜大地震分析和龍陵地震震源過程 ,豆丁網,2014-05-12
- ↑ 1976年龍陵地震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