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洞風景區(Longdong Scenic Area),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與濟南市市中區交界處。相傳,唐堯時,有孽龍於此興風作浪,造成水患,大禹治水,前來捉拿,孽龍鑽山逃遁,至今留下深洞。故此山又稱禹登山。這裡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至宋代就成為遊覽勝地。清代著名學者孫星衍詠詩讚曰:「我游龍洞驚奇絕,畫不成圖口難說。」該景區包括龍洞山、佛峪、馬蹄峪。[1]

目錄

名稱由來

濟南市歷下區龍洞街道龍洞村南,峰巒疊嶂,山勢峻拔, 岩橫出,統稱為龍洞山,因山中有「龍洞」而得名。

氣候特徵

溫帶季風氣候

景區特色

登山、徒步、訪古、觀光、宗教、古蹟、石像、石刻、山脈、湖泊、洞穴、泉潭

景點介紹

龍洞峪

這裡,山勢奇絕,北有老君崖、鳳凰台環拱如門,南有獨秀峰、三秀峰突兀環列,形成峭壁圍繞的山峪,名「龍洞峪」。峪口兩側為老君崖,崖下有老君井,傳說太上老君曾於此煉丹。與老君崖相對,東側為鳳凰台,相傳昔日為鳳凰棲息之地。

兩山對峙,谷底清溪流淌,山清水秀。深谷之南,迎面巨峰危立,叢簇擁,白雲繚繞,風光奇奧,稱「白雲峰」。由此向西,穿過一段峽谷,便到達龍 洞峪腹地。這一帶危峰壁立,陡峭如削,似神工鬼斧所為。其內,魏晉以來建有名剎。宋英宗治平四年(1076年),賜名「壽聖院」。殿內祀龍王、龍子、龍女、金龍等神像,香火盛極一時。天旱「禱雨必應」,故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又封此處龍神為「順應侯」。金皇統年間,再晉封為「靈惠公」。如今寺院已傾圮,然而兩株高的銀杏卻枝繁葉茂。北宋元豐二年與元符三年(1100年)鐫刻的石碑尚存,上面記載着該山龍神降雨的故事。

佛峪

佛峪景區,位於龍洞山景區東南側,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林木蔥鬱,山花爛漫,清泉淙淙,古寺深藏,環境清幽深秀。沿着林蔭小徑,跨過涓涓小溪,行約1公里,進入空闊的圓形山谷,俗稱「籮圈峪」,為佛峪景區最佳處。山溪北側「南靈台山」半腰石崖上,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名「般若寺」,據明成化年間碑文記載,寺院為隋文帝時創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寺院由牆院相圍,形成一個幽靜的院落。南側路間,有座四柱三樓式木結構彩坊,額題「佛峪勝境」。過木坊沿石徑進入山門,東側為偏房,端坐在懸崖之下,西側為長廊,危立於峭壁之上。

長廊下臨深澗清溪,憑欄南眺,可見峰巒絕壁,壁上叢生翠木野藤、山花芳草。廊北,石崖橫空探出,狀如披廈,崖下原有佛殿,時有嵐煙薄霧繚繞。佛殿西側石壁上,蘚苔碧綠,石隙中清泉漱玉泄璣,緩緩滑動,滴落於白石小潭內,形成一泓碧水,名曰「露華泉」,又因水香如甘乳,故又名「乳肖泉」。

昔日寺內僧人即以此水烹茶為飲。近泉岩壁上,鐫有「雲殿泉廚」石刻。細流之上,懸崖飛墜,上鐫佛像數尊,多為隋開皇七年(587年)至唐乾元二年(759年)的作品,還有唐開成二年(837年)寺內眾僧與佛教信徒110人為紀念大德和尚所鐫刻的《大唐金剛之會碑》,以及《石彌勒像贊》等石刻。崖壁上,還鐫刻有明清時代的大字題刻「林壑尤美」、「岩阿仙境」、「別有洞天」、「舍靈館真」等。幸懸崖險峻,難以攀登,這些佛像未遭厄運,至今仍完美無損,其題記也清晰可辨。寺院西側,石壁千仞,上懸鐘乳、石花、石幔,蔚為壯觀。

寺東側,一峰危岩孤立。峰頂為平台,相傳大禹治水,曾駐足於此,故稱「禹王台」,俗稱「釣魚台」。台上有亭,四周山崖綠縈翠繞,名曰「環翠亭」,又名「聽瀑亭」。南向對面濃蔭下,「觀音堂」明滅可見。置身於亭中,清風送爽,滿目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環翠亭東側崖上,有一名泉,稱「林汲泉」。其北側60餘米處,懸崖壁立,山泉之水從崖頂飛流直下,形成瀑布,有巨有細,噴珠飄練,跌落在崖前澄澈的清潭內,後漾溢而出,流淌在彎彎曲曲的峪谷中。若有山風吹來,林聲、濤聲交織一起,轟轟作響,猶如海嘯。

馬蹄峪

馬蹄峪,在龍洞景區的東北部,地勢平緩寬廣,植物繁茂,種類眾多,以「林茂境幽」為特色。區內有白雲庵、幽林、白雲洞等景點。峪內清泉涓涓,蓄水成池。池內碧波粼粼,水草青瑩。昔日臨池有庵,名曰「白雲庵」,房舍錯落,林木掩映。水池東側,有大面積的密林,地形起伏,富於變化。密林深處,一山峰高聳雲端,曰「白雲山」,峰下陡崖處有白雲洞,洞外崖下碧水一泓,為白雲泉。幽洞、泉池,隱於密林之中。

鷲棲岩

寺院舊址南側高峰是鷲棲岩,岩巔矗立七級石塔,高12米,形如西安大雁塔,名報恩塔,建於宋政和六年(1116年)。塔身佛龕內,供奉着觀音像,塔下舍利室中,置有林棣(今山東惠民)開元寺東大聖院僧人宗義的舍利,塔正面嵌建塔碑記。鷲棲岩北側,獨秀峰孤標雄拔,石壁上布滿宋元以來拜謁龍神、遊覽勝跡的大字摩刻10餘種。其中有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之子、齊州知州范純仁元豐四年(1081年)的題刻。這些摩刻有的字高三尺,氣勢雄渾,神韻瀟灑,堪為奇觀。兩峰中間,為一巨大平直的峭壁,像屏風,人稱「錦屏岩」,岩上翠柏懸生,荊榆點灑,山花綴飾。壁間鑿有「白雲無盡」、「錦屏春曉」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濟南名士柳文洙所題的「壁立千仞」,筆劃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燦爛如繡,被譽之「錦屏春曉」,舊時列為濟南八景之一。

與錦屏岩對峙的西南側峭壁間,即為著名的「龍洞」。洞口高2.7米,寬1.3米,兩側石壁刻有對聯「真氣森噴薄,神功接混茫」,為清朝同治年間濟南知府龔易圖所書。洞東西相通,長約百米。進得洞來,初為高敞穹隆石室,大可容數十人。壁間鐫刻佛像三組,50餘尊,其中三尊高4米,為東魏天平年間作品,法相端莊,風格古樸。其他多為隋代鑿建。繼而向里,洞身變狹,忽斂忽舒,曲折盤桓,深邃幽奧。洞內怪石橫出,鍾乳倒掛,石花叢生,水珠下滴,鏗鏘有韻。穿出洞口,豁然開朗,北側石壁上鐫宋元以來題記多方。與龍洞進口相隔不遠處,也有一洞,懸於陡壁上,無路可通。

壽聖院西北方向,也為深澗,甚寬綽,內有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昔日水勢很大,泉水匯為深潭,故又分別稱為黃龍潭、白龍潭、黑龍潭。再向西為天梯,坡陡勢險,須貓腰爬行。兩側峭壁如斧劈,甚狹,仰望,僅看藍天一線。順梯而上有一平台,翠柏籠蔭,可於此小憩觀景。三泉西南為藏龍澗,地勢險峻,兩側山崖垂直對峙,山石 ,澗谷蜿蜒曲折,古木籠蔭,幽奧陰森。

馬蹄峪

馬蹄峪,在龍洞景區的東北部,地勢平緩寬廣,植物繁茂,種類眾多,以「林茂境幽」為特色。區內有白雲庵、幽林、白雲洞等景點。峪內清泉涓涓,蓄水成池。池內碧波粼粼,水草青瑩。昔日臨池有庵,名曰「白雲庵」,房舍錯落,林木掩映。水池東側,有大面積的密林,地形起伏,富於變化。密林深處,一山峰高聳雲端,曰「白雲山」,峰下陡崖處有白雲洞,洞外崖下碧水一泓,為白雲泉。幽洞、泉池,隱於密林之中。

泉池

龍洞風景區泉池,這裡景色優美,泉源豐富,有金沙泉、白龍泉、黑龍泉、懸珠泉、一指泉、林汲泉、露華泉、壺嘴泉、金龍泉、老君井、鳳凰池、白雲泉等12處,無名泉10餘處。其中林汲泉、金沙泉、白龍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露華泉

在佛峪般若寺遺址石壁處,其上有隋唐摩崖造像。泉從石壁上泄出,如同漱玉,稱「露華泉」,泉旁石壁勒有篆書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稱「乳肖泉」。昔日,泉水流入僧廚佛殿,供寺內僧人飲用,人書「雲殿泉廚」四字,鐫刻在臨近泉池的岩壁上。如今,泉流依然如故,石刻仍存。

壺嘴泉

在般若寺遺址西約200米籮圈崖下。水自直徑約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沿山峪漫流,久旱不竭。

金龍泉

在佛峪石橋北,溪谷東北側。水自山腳石隙流出,匯入長方形水池中,質純甘美,為景區飲用水源。泉旁岩石上書「金龍泉」三字。南側池壁上方留有溢水管,池水經此飛瀉入河中。

金沙泉

金沙泉,在龍洞西北側藏龍澗內的崖壁間,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白龍泉,在金沙泉北約30米,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黑龍泉,在白龍泉北側,泉旁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遊人題字,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清道光《濟南府志》有載。三泉相隔不遠,又分別叫黃龍潭、白龍潭、黑龍潭。盛水季節,泉水相匯,順山澗層層疊疊淌下。枯水季節,水流甚小,積為水窪。兩側為險壁,山清水秀。黑龍泉西北,為藏龍澗盡頭,山體陡峭處,有天然石階可攀,被稱為「天梯」。登天梯,可遠眺獨秀峰、鷲棲岩、龍洞的雄姿,俯瞰澗底潺潺清泉。

一指泉

在龍洞聖壽院遺址西側。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誌》著錄,嗣後的《歷城縣鄉土調查錄》亦載。泉池呈方井形,深約5米,常年不涸。老君井(朗公井) 位於老君崖下,井狀,直徑1米餘,水從井壁中流出,泄入河中,從未乾涸,為附近龍洞村的重要飲用水源。因水質甘美,相傳道教祖師老君即取此水煉丹,故名「老君井」。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有載,稱為「朗公井」。井深莫測,豎降7米,繼而折西70餘米,可容人進入。曾有人潛水而下,發現井與岩洞相通,陰森可怖,未敢深探。

鳳凰池

在馬蹄峪內。池呈長方形,面積700多平方米。池中水草繁茂,岸邊翠柳依依,周圍青 山環抱,蔥蘢蒼鬱。池水澄明如鏡,山樹倒影入池,景致清幽秀美。

白雲泉

在龍洞馬蹄峪盡頭,白雲山主峰東北向山樑西側陡崖下。陡崖高約15米,下部凹進,呈石窟狀,泉自窟穴中流出,匯為面積約1平方米的石砌小池,然後再淌入與小池相連,南北長20米,東西寬約6米,一面臨崖,三面石砌的大池中。池內青藻飄動,水清碧透,久旱不竭。泉北側為白雲洞,又稱白衣仙人洞。洞深10餘米,寬四五米,相傳有一白衣仙人曾在此居住,故名。此處山高峪深,林木豐茂,蔚然深秀。白雲山峻拔蔥鬱,白雲常常繚繞于山間,氣象蒼茫。白雲泉東南二三十米處陡崖下,又有一泉。崖根亦呈石窟狀,泉自窟壁頂滴滴嗒嗒落於自然池中,常年不竭。池中青草碧綠。

懸珠泉

在龍洞洞口石壁上。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著錄。水珠自石壁滲出,滑滾下落,故稱「懸珠泉」。

交通旅遊

乘車路線:濟南市內青龍山客運站、市政府、省博物館等中心地帶,乘坐K139路可直達龍洞景區。 自駕路線:市內/京滬高速公路,走旅遊路 → 龍鼎大道即可。

龍洞門票

  10元/人

景區開放時間

  全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