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母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母廟是珠江流域人民為紀念戰國時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領「龍母」而興建的廟宇,珠江流域沿江各地均建有龍母廟,尤以廣西梧州龍母廟和廣東德慶龍母廟為祖庭,享譽海內外。梧州龍母廟,始建於北宋初年,位於梧州桂林路,依珠投嶺西麓、面臨桂江,該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行了維修復原,此後逐步進行擴建,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建有牌坊、五龍噴水壁、前殿、龍母寶殿、龍母寢宮、鐘樓鼓樓塔樓和中國最高的38米龍母聖像等。德慶龍母廟始建於秦漢時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一座凝聚了歷代嶺南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齊名為「嶺南古建築三瑰寶」,該廟完整地保存着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德慶龍母廟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連年香火鼎盛。相傳龍母姓溫,溫氏細心哺育五條小龍長大後,五條小龍感溫氏養育之恩,幫助溫氏與水災、旱災和土豪惡吏作鬥爭,造福黎民百姓,珠江流域人民便將溫氏尊為「龍母」,世代不忘龍母恩澤,建龍母廟、年年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考證,龍母是古代我國南方「倉吾」族首領,生於農曆五月初八日,民間稱此日為「龍母誕」;逝世於農曆八月十五日,民間稱此日為「升仙日」。由於龍母竭盡全力帶領人民開山治水,為鄉親造福,深得百姓愛戴,因此,「龍母誕」和「升仙日」就成了龍母廟的傳統紀念日,到時,不少信男善女專門從粵港澳地區趕來焚香拜膜,更是粵、港、澳、台以及海外遊客觀光朝拜旅遊勝地。

德慶龍母廟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悅城鎮水口,現在的龍母廟,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是磚、木、石結構,建有石級碼頭、石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兩廡、妝樓、行宮,廟側有龍母墳、碑亭、觀音。[1]

故事由來

傳說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少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洗衣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隻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於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於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龍母曾得到歷代皇帝的冊封,現在廟中還完整地保存着明代開國皇帝的洪武詔書碑。

建築藝術

龍母祖廟精湛的建築藝術令人讚嘆不已,廟內殿中有殿,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石雕、磚雕、木、灰雕技藝精湛,獨具匠心、陶塑、壁畫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特別是山門和香亭的蟠龍花崗岩石柱,全部採用深雕和部分透雕工藝,盤旋而上的玉龍,鱗甲畢具,活靈活現,口中的龍珠,滾動自如卻不能取出,實屬嶺南清代柱之上品。同時,它在建築藝術上別具一格的防雷、防水、防蟲技術也堪稱一絕。龍母祖廟重修至今,已經歷了上百年風雨雷電的考驗,至今瓦不漏,牆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們讚嘆不已。廟內的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岩石板鋪設,每逢水淹過後,別處淤泥淹膝,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乾淨如故。

龍母祖廟具有"神"、"絕"、"巧"、"靈"四大特點,整個建築群與周圍的山水和諧相契,渾然一體。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吸引着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上香朝拜,煙火經年不衰。[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