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榆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榆生 ‎
原圖鏈接[ 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902年
逝世 1966年
國籍 中國
民族
職業 教師

龍榆生[1]>

  • 龍榆生(1902-1966),名沐勛,晚年以字行,號忍寒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於江西萬載,1966年11月8日病逝於上海。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

人物經歷[2]>

  • 龍榆生(1902.4.26—1966.11.18),名沐勛,晚年以字行。江西萬載人。在家族中行七,故又自稱龍七。別號忍寒居士、風雨龍吟室主、荒雞警夢室主。生平愛竹,40歲後又自署籜公,1948年後又名元亮。其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
  • 龍榆生(郎靜山攝)龍榆生先生師從黃侃(季剛)學聲韻、文字、辨章之學,從陳衍(石遺)學詩,從彊邨老人朱祖謀(古微)學詞。1924年起先後在廈門集美學校、上海暨南大學、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及上海音樂學院等校任教。自1929年開始撰寫詞學論文,其詞學論文一變以往詞界評點論詞的形式,對詞的起源、詞的發展、詞的創作、詞的藝術風格及作家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探討,重點着眼於唐宋詞,推進了當時詞學研究的學科建設。先生於1933至1936年,在葉恭綽等人的贊助下,在滬創辦《詞學季刊》,前後共出版十一期,後因抗戰爆發而被迫停刊。南京淪陷後,先生在寧創辦《同聲月刊》,自1940年2月至1945年7月共出版三十九期。先生於1934年4月發表之《研究詞學之商榷》一文,正式界定詞學內涵,系統提出詞學研究的八個方面,於圖譜之學、音律之學、詞韻之學、詞史之學、校勘之學這五項清代傳統詞學成就的基礎上,又提出聲調之學、批評之學、目錄之學三個有待開拓的領域。  
  • 先生一生收有大量詞學文獻,包括極為稀見的明代琴譜和民間藝人詩詞集。30年代已藏書數十箱,惜抗日戰爭中輾轉散失頗多。解放初及1964年,先後將藏書中善本分別捐贈予上海圖書館、上海音樂學院、浙江省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南寧市圖書館及杭州大學圖書館,其中包括王鵬運、朱祖謀、沈曾植、俞陛雲、曹元忠、吳梅、趙尊岳等人的手稿以及包括批註點校的詞學文獻,又上述諸人間往來論學之信札,亦捐贈無遺。
  • 先生於1958年5月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9月摘帽。「文化大革命」伊始即遭迫害,未幾含冤病逝。1979年平反。其間,先生家存圖籍星散,自作詩詞稿遭毀。「文革」結束後,經過先生子女、門人和研究學者的搜集、整理,先生的主要著作得以陸續出版。總字數約450萬字的《龍榆生全集》亦在編輯之中,預計於2015年出版。 

詞學成就

  • 晚清以來,詞籍的校勘整理蔚為大觀。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朱彊邨《彊邨叢書》、吳昌綬《雙照樓景刊宋元明本詞》皆廣收博採,其中尤以《彊邨叢書》細大不捐,成就斐然。然《彊邨叢書》收羅詞籍僅至元代,按照朱彊邨的思路,必然要順着時代而下,校輯整理明清兩代詞。當時朱的友人況周頤輯有《歷代詞人考略》,也至元代為止,因明詞無多,難以繼續。況的門人武進趙尊岳(叔雍)繼承其師事業,自1924年起收輯明詞,並立志於完成《明詞彙刊》。在這種大的學術背景下,由葉恭綽提議,朱彊邨任總纂,於1929年在上海成立《清詞鈔》編纂處。龍榆生以最年少的學人得以參與其事,見到了許多罕見的清代詞集。因為這層淵源,龍榆生一生校詞主要集中在清代,而且是從晚清近代詞入手,上溯至清初的。
  • 1931年12月30日,朱祖謀逝世。卒前以遺稿及生平校詞朱墨雙硯相授,並吩咐曰:「吾未竟之業,子其為我了之。」龍榆生秉承遺命,在「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仍孜孜不倦,躲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一個地下室里,費了幾個月的工夫,校輯刊印了《彊邨遺書》。《遺書》分內外兩編,內編是朱彊邨生前已經寫定的稿件,包括《雲謠集雜曲子》一卷,《詞薊》一卷,《夢窗詞集》(四校定本)一卷,《滄海遺音集》十三卷及《彊邨語業》三卷、《彊邨棄稿》一卷;外編是龍榆生所輯錄者,包括《彊邨詞剩稿》二卷,《彊邨集外詞》一卷。此外,還收輯附錄有《歸安埭溪朱氏世系》、朱祖謀《行狀》(夏孫桐撰)、《墓志銘》(陳三立撰)及《彊邨校詞圖題詠》一卷,保存了朱彊邨及其友人沈曾植、裴韻珊、李孟符、夏孫桐、曾習經、曹元忠、王國維、張爾田、陳洵等詞學活動的大量珍貴文獻,可與《彊邨叢書》相輔相成,前後輝映。
  • 《詞學季刊》書影1933至1936年,龍榆生在葉恭綽等人資助下,創辦《詞學季刊》,前後共出版十一期,後因抗戰爆發不得不停刊。這是第一份詞學專門刊物,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份,內容分論述、專著、遺著、輯佚、詞錄、圖畫、僉載、通訊、雜綴等九項,受到了整個詞學界的廣泛支持。就作者而言,除已逝的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諸人外,還有吳梅、夏敬觀、葉恭綽、冒廣生、張爾田、易孺(大廠)、邵瑞彭、王易、趙尊岳、夏承燾、唐圭璋、俞平伯、詹安泰、盧前(冀野)、繆鉞等,幾乎攘括當時詞學界所有中堅力量。這份刊物,廣泛團結詞界同仁,促進詞學交流,保存詞學文獻,有力地促進了詞學研究的系統性、規模化。而且龍榆生本人必定於每期刊物上撰寫一篇論文,倡導風氣。葉恭綽稱其「主持東南風會」,就是指《詞學季刊》所取得的影響而言的。這一階段,龍榆生校輯整理了今釋澹歸(金堡)《遍行堂集詞》、勞紡《織文詞稿》及《彊邨老人評詞》、《大鶴山人詞話》等,皆刊於《詞學季刊》。
  • 1940至1945年,龍榆生寓居白下,生活較以前穩定,便開始傾全力於詞學事業,完成了《重校輯評雲起軒詞》,並計劃校刻《滄海遺音續集》。文廷式是江西萍鄉人,與龍榆生父親龍賡言系同榜進士。所著《雲起軒詞》規模蘇辛,氣度豪邁,在清末異軍突起,別樹一幟。其詞學理論與龍榆生相仿佛,故龍榆生孜孜為其整理遺稿。龍榆生還整理出版了文廷式的其他著作如《純常子枝語》等,當時錢仲聯撰《文廷式年譜》,資料上就得到了龍榆生的大力資助。《滄海遺音續集》是承《彊邨遺書》中《滄海遺音集》而來,是將《滄海遺音集》十一位作者中仍在世的幾位如張爾田、夏孫桐、陳曾壽、陳洵的新作詞集加以校輯出版。《續集》後僅能完成張爾田的《遁庵樂府》,而夏孫桐的《悔龕詞續》、陳曾壽的《舊月簃詞》續稿、陳洵的《海綃詞》卷三等未能及時刊行,因為當時龍榆生已身陷囹圄。
  • 同時,龍榆生在南京創辦了《同聲月刊》,該刊編輯體例類同於《詞學季刊》,但內容不限於詞。由於社會政治環境大異,稿件來源及水準遠不如前。但在龍榆生苦心經營下,仍有不少名家如冒廣生、夏敬觀、俞陛雲、張爾田等堅持為之撰稿;不僅如此,《同聲月刊》仍注意聯繫同人,開展學術討論,如組織張爾田、吳眉孫、夏承燾、施則敬等討論四聲問題,都是至今仍有價值的名篇佳構。《同聲月刊》在當時特殊的環境裡,最大限度地聯繫了詩詞學界,今天我們要了解40年代的詩詞界學術狀況,基本上要依賴於它。
  • 解放後,龍榆生校訂了朱敦儒的《樵歌》和《蘇門四學士詞》。《蘇門四學士詞》1957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分《淮海居士長短句》、《豫章黃先生詞》、《晁氏琴趣外編》、《柯山詞》四種三冊。此集的出版,非但在於利用善本校勘,富有版本參考價值;更重要的是龍榆生調動了自己的詞學體驗,豐富了對詞的標點。正如他自己所說:『宋人詞在句讀上也常有些出入,不能像後來訂詞律的弄得那麼死,這裡面確有不少養料,惟在讀者善於吸收而已。「這是讀蘇門四學士詞,在其他版本上所無法得到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具有豐富創作經驗的詞學家對詞的深刻體會。
  • 龍榆生校訂的詞集,除《蘇門四學士詞》與他本人的詞學理論、趣味相關外,其餘基本都在為老輩詞家整理遺稿,保存文獻。直到晚年,他仍掛念篋中師友遺制,謀求以任何形式公諸於世。龍榆生的這些活動,在中國現代詞學史,乃至學術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龍榆生論詞有云:」近代詞學之昌明,在宋、元名家詞集之重刊公布。自臨桂王氏之《四印齋所刻詞》、歸安朱氏之《彊邨叢書》先後行世,而詞林乃有校勘之學,善本日出,作者遂多。「考察龍榆生本人的詞學活動,可以看到,他正是繼承和發揚了晚清詞學建設中的這一傳統,並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必須放在這一背景中才能看得更為清楚。至於他創辦《詞學季刊》、《同聲月刊》諸刊,把現代意義上的批評引入詞學研究,推動了現代詞學建設,那就不是晚清諸老所能限制的了。

推源溯流 發覆闡微

  • 從1933年起,龍榆生在《詞學季刊》上連續發表長篇論文,一改過去評點論詞的形式,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當代詞學研究的學科建設。這一時期,龍榆生對詞的起源、詞的發展、詞的創作、詞的藝術風格以及作家作品進行了全面的研討,而重點放在唐宋詞。撰有《詞體之演進》(1933)、《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1935)、《清真詞敘論》(1936)、《漱玉詞敘論》(1936)、《南唐二主詞敘論》(1936)。
  • 龍榆生自幼喜讀《史記·刺客列傳》,由於氣質相近,故在詞中尤嗜蘇辛詞派,曾先後撰寫《蘇辛詞派之淵源流變》(1932)、《蘇門四學士詞》(1934)、《東坡樂府綜論》(1936)等論文。自明人倡豪放、婉約之說後,對於蘇詞風格,學者多以豪放目之,而龍榆生則認為應以王鵬運拈出的」清雄「二字來概括。他高度評價蘇辛一派在詞史上的地位,認為詞至蘇軾,發生一大轉變,其特點則在破除狹隘的觀念與音律的束縛,使詞的內容漸趨豐富,體勢益見恢張。而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奠定不可動搖的地位,則至辛棄疾才完成。
  • 龍榆生還認為常州詞派之所以不能臻於極諳,就是因為僅知稼軒之沉着痛快,而未理會東坡的蘊藉空靈。近世詞學不為常州派所囿,是因為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都很推重蘇詞。這些觀點是龍榆生對整個詞史、韻文史做了綜合考察之後得出的(他在1934年出版有《中國韻文史》),同時也是對清代詞學加以反省之後得出的。清代常州詞派自張惠言兄弟發其軔,至周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周濟撰有《宋四家詞選》一書,認為「清真(周邦彥),集大成者也。稼軒(辛棄疾)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碧山(王沂孫)饜心切理,言近旨遠,聲容調度,一一可循。夢窗(吳文英)奇思狀彩,騰天潛淵,返南宋之清泚,為北宋置濃摯。是為四家,領袖一代;餘子犖犖,以方附庸。」進而提出學詞要「問塗碧山,歷夢窗、稼軒,以返清真之渾化」。此論一出,影響學界甚大,但晚近詞壇領袖朱祖謀卻提出異見,「對於止庵退蘇進辛之說,稍致不滿,且以碧山與於四家領袖之列,亦覺輕重不倫,乃益致力於東坡,輔以方回(賀鑄)、白石(姜夔),別選《宋詞三百首》,示學者以規範,雖隱然以周(清真)、吳(夢窗)為主,而不偏不倚,視周氏之《四家詞選》,尤為博大精深,用能於常州之外,別樹一幟焉。」龍榆生繼承師說,也指出;「止庵標舉四家,領袖一代。……既襲前人宗派之說,以自建一系統,復示學者以修習次第,規矩步驟,昭晰可循,樂苑一燈,非偶然也。獨其抑蘇而進辛,退姜、張而進王、吳,又將北宋諸公,轉隸四家之下,未免本末倒置,軒輊任情。「這些就使得龍榆生在論述蘇、辛諸人時,站得比較高。他對蘇辛詞派的淵源、發展、演變以及具體作家風格特色的把握,直到今日仍有其不可替代的權威性。
  • 龍榆生夫婦墓1940年以後,龍榆生論詞多轉向清代。在此之前,他已寫有《清季四大詞人》(1930),《彊邨本事詞》(1933)等,以其親見親聞記載了晚清諸大家的詞學活動,表彰他們的功績。這些文章因資料詳實可靠而至今仍經常被人引用。30年代中期,龍榆生開始着手《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的編撰,以期世人對淸詞有全局的了解。他研治淸詞基於兩種考慮:一是為當代詞學研究及詞的創作提供借鑑,二是為保存晚近詞學資料。前者撰有《晚近詞風之轉變》(1941)、《論常州詞派》(1941)等,後者撰有《陳海綃先生之詞學》(1942)等。龍榆生對清詞的研究,既有師承,又有個人的體會,不乏真知灼見。如其《論常州詞派》一文,從常州詞派的由來、宗旨,談到常州詞派的拓展,特別是論及近代,自周濟之後,常州詞風」由江南而移植於燕都,更由燕都人廣播於嶺表「,經過王鵬運、朱祖謀、況周頤、鄭文焯諸人校勘詞集,提倡夢窗等,」常派詞風由南而北,儼然為聲家之正統焉「。辨析細緻,議論深切,為清理清代詞史給出了清楚的脈絡。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和一般學者往往只注意常州詞派的理論不同,他密切結合該派的創作去討論,並通過反省其創作得失,指出向上一路。如他在討論了常州詞派的弊端之後,開出了這樣的藥方:「今欲救常州末派之弊,允宜折衷浙、常兩派及晚近譚、朱諸家之說,小令並崇溫、韋,輔以二主、正中、二晏、永叔;長調則於北宋取耆卿、少游、東坡、清真、方回,南宋取稼軒、白石、夢窗、碧山、玉田。以此十八家者,為倚聲之軌範,又特就各家之源流正變,導學者以從入之途,不奢言尊體以漓真,不專崇技巧以炫俗。庶幾涵濡深厚,清氣往來,重振雅音,當非難事矣。」這都反映出龍榆生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所具有的見解。詞興於唐五代,大盛於兩宋,衰微於元明,而又復盛於清。對於清詞,由於「五四」所造成的斷裂,雖然學者往往心知其意,但遠遠沒有展開研究。龍榆生是在現代學術的層面上較早對清詞進行研究的學者之一,對推動這一領域的發展,有着重要的貢獻。
  • 龍榆生對作品極富感受力,他撰寫的詞學論述是他同時代人中最為出色的,且影響深遠。1934年10月,他發表了《兩宋詞風轉變論》,夏承燾讀後評道:」榆生一文,論宋詞作風轉變,甚深而鬯。榆生長於推論,予則用力於考證,「長於推論」一語,確實抓住了龍榆生論詞的特色。又如其《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為清理宋代詞史,首先談到五代詞風的特色及其對北宋初年詞風的影響,以見宋詞興盛的文體傳承,然後把柳永和蘇軾之間的詞風不同看做是兩種不同的創作追求和取向,進而揭示豪放和婉約作為北宋詞壇兩個流派的意義。至於南宋詞壇,仍然是兩種思潮,即蘇辛詞派和白石詞風,其他作家皆得其一體。這是宋詞發展的又一篇簡史,思路開闊,文筆清省,作者多方面的學養使得行文過程中有着親切的體認,是由創作實踐而來的理論總結。至於希望從周、姜一派探求詞的藝術性和音樂性,從蘇、辛一派探索詞的思想性和時代性,以為現代創作提供借鑑,則是作者的寫作動機,也可看出時代的影響。

生平年表

  • 1902年4月26日(清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先生生於江西萬載縣株潭鎮鳧鴨塘(今屬紅星村),名沐勛,字榆生。族中兄弟共十二人,先生行七。先生父龍賡言,字贊卿,號蛻庵,光緒十三年(1890)進士。曾在安徽、湖北等地任知縣、知府。母楊玉蘭,萬載路下鄉人,出身世族,龍賡言繼室,生子女四人。
  • 1907年10月,先生母楊玉蘭卒,年三十六。
  • 1912年(民國元年),先生父龍賡言辭職回鄉,創辦集義小學。先生及諸兄弟均入校讀書。
  • 1915年,先生自集義小學畢業,留校任教。
  • 1917年冬,先生迫於父命赴九江與陳淑蘭成婚。陳淑蘭,德化人,進士陳中孚女。婚後育有子女八人。
  • 1921年,先生由堂兄沐光介紹,前往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從黃侃學習聲韻、文字及詞章之學,兼做家庭教師,教黃氏次子讀《論語》。
  • 1923年,先生經郭一岑(萬載籍,著名心理學家)介紹在上海神州女學教小學國文,不久轉至武昌中華大學附中任教。
  • 1924年至1928年上半年,先生任廈門集美學校中學部國文教員,期間曾拜閩派詩人陳衍(石遺)為師,併到廈門大學拜見過魯迅。
  • 1928年9月,先生經陳衍介紹,擔任上海暨南大學國文系講師(翌年升教授)兼國立音樂院(翌年9月更名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56年更名為上海音樂學院)詩詞課。經陳介紹,得以拜謁夏敬觀,並進而結識了陳三立(散原)、朱祖謀(彊邨)、程潼(十發)、胡適(適之)等。
  • 1929年,先生與詞人夏承燾結為莫逆之交。
  • 1931年12月30日彊邨去世,卒前以遺稿和校詞朱墨雙硯相授先生,並由夏敬觀畫了《上彊村授硯圖》,後相繼有吳湖帆、徐悲鴻、方君璧、蔣慧等人為繪《受硯圖》。汪精衛系彊邨任廣東學政時的門人,先生因朱的身後事開始與汪有較多聯繫。
  • 1932年,先生與著名作曲家黃自、李惟寧等合作完成《玫瑰三願》等新體樂歌(1997年中央電視台仍在播放此曲,中國音協主辦的《詞刊》於2003年3月號的封底也刊登了《玫瑰三願》的歌詞)。
  • 1933年下半年,先生兼任復旦大學教席,同年4月,先生主編的《詞學季刊》創刊。
  • 1935年秋,先生辭去暨南大學教席,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 1936年下半年,先生返滬,任教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及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
  • 1937年,先生因經濟十分拮据,不顧胃病嚴重。又兼光華大學5個學校的課,扶病奔走於蘇滬和市中心區之間。8月13日,因日軍炮轟上海,《詞學季刊》被毀版停刊,共出十一期。
  • 1940年4月,在未獲告之的情況下,先生被汪精衛偽國民政府任命為立法院立法委員。為生計兼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並做了半年偽立法院院長陳公博的私人秘書。9月,兼任汪精衛宅家庭教師。先生堅持不參加任何政治會議,惟以教書育人研究學問為務。同年12月11日,先生父龍賡言病逝於萬載馬步烏溪壁,年八十七。12月20日,《同聲月刊》創刊號出版,至1945年7月停刊,共出三十九期。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先生與負責金陵大學校產的陳嶸(林業研究所所長)合作,將金陵大學全部校產、圖書和設備轉移到中央大學,避免其為日本人侵占。
  • 1943年夏,先生以中大文學院院長的資格兼領南京文物保管委員會博物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當年,3次去北平,通過張東蓀教授和中共中央華北局取得聯繫,曾策動擁有兩萬裝備精良軍隊的偽中央陸軍將校訓練團中將教育長郝鵬舉起義。
  • 1945年6月,先生辭去中央大學一切職務並博物院兼職,8月任南京「國立模範中學」校長。11月被中華民國教育部囚禁於南京老虎橋監獄,後移至蘇州獅子口監獄看守所,因與汪精衛的關係以「文化漢奸」罪名而被判刑12年。
  • 1948年2月5日,先生經多方保釋出獄就醫。
  • 1948年11月至1949年10月,先生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部館外編審。11月受上海市長陳毅接見,在其關懷下,16日即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纂。
  • 1950年秋,先生改任文管會研究員。
  • 1951年,先生調任上海博物館編纂、研究員。
  • 1952年,先生由陳毅安排至上海博物館任資料室主任,並特許其專心撰述,不必隨例上班。時與陳毅、錢鍾書、章士釗、周作人、夏承燾等常有書信、詩詞往來。
  • 1956年2月,在陳毅安排下,先生受特邀列席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2月6日晚受毛澤東主席接待。在京期間曾與郭沫若論詩。4月起,先生任上海市政協委員。8月,先生辭去上海博物館職務,轉任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典文學教授,直至逝世。
  • 1958年5月,先生被打成右派,由三級教授降為五級教授,撤銷上海市政協委員職務。1961年9月摘帽。
  • 1962年2至7月,先生為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創作研究班授課。是年,常與施蟄存往來,討論詞學。
  • 1964年5月1日,先生立《預告諸兒女》(遺囑)安排後事。
  • 1965年11月下旬,因毛主席在延安時曾經看過先生主編的《詞學季刊》,先生遂將《詞學季刊》合訂本三冊托蕭向榮將軍交陳毅副總理轉呈毛主席。先生研究佛學多年,晚年與趙朴初最為相契。
  • 1966年10月中,先生因甲狀腺瘤住院。手術後恢復良好。11月1日,家遭上海音樂學院造反派查抄,書稿文物悉被掃空,先生大受打擊。5日,先生肺炎復發,高燒不退,漸至昏迷,18日凌晨因肺炎並發心肌梗塞與世長辭,年六十五。
  • 1970年5月7日,先生夫人陳淑蘭因高血壓受驚致動脈破裂逝世,年七十二。
  • 1979年1月16日,中共上海音樂學院委員會對先生錯劃右派問題予以改正,恢復名譽。
  • 1980年3月,先生與夫人合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木區余組。

主要著作

  • 《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 《唐宋詩學概論》(193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初版)
  • 《風雨龍吟室叢稿》(1931年暨南大學文學院初版)
  • 《中國韻文史》(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
  • 《唐宋詞格律》(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 《詞曲概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
  • 《詞學十講》(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初版)
  • 《忍寒詞》(1948年初版,自印線裝一冊)
  • 《忍寒詩詞歌詞集》(201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建國前部分名為《忍寒廬吟稿》,建國後部分名為《葵傾室吟稿》)

主要成就

  • 詞學大師

歷史評價

  • 龍榆生與夏承燾、唐圭璋、詹安泰並稱民國四大詞人。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從事詞學的研究、創作和教學,為繼承發揚祖國的文化遺產付出了畢生的精力。1933年他創辦的《詞學季刊》,起到了聯繫新老詞家、交流創作、挖掘保存詞學遺佚的作用,推動了當代詞學的研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他整理刻印了《彊村遺書》,對學術界影響較大。他編選的《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唐宋詞格律》等書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他在《詞曲概論》一書中對詞曲的發展和作法做了比較系統科學的研究整理,在詞曲作法上提出了音律與思想感情的關係等見解。並從音樂角度研究詞學,早在三十年代初任教上海國立音樂院時就跟蕭友梅、易偉齋、黃自、李惟寧諸位先生共同研究,開始嘗試把傳統的詩詞規律用於現代的歌詞創作。在詞學的承前啟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等方面,付出了他的心血。

參考資料

  1. [1]孔夫子舊書網龍榆生簡介
  2. [2]龍榆生簡介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