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山瀑布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山瀑布群

 

 

 

龍山瀑布群地處江西省大余縣黃龍鎮境內,距離縣城9公里處,為省級丫山森林公園的一大自然景觀,景區全長2.3公里,集大小瀑布20餘處,呈梯級分布;龍山瀑布群雖沒有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磅礴氣勢,但卻有江南水鄉那種清秀嫵媚之韻味,到此一游定會給四方遊客帶來無窮的樂趣,有返璞歸真的感覺。

簡介

龍山瀑布群30米以上的瀑布4處,10米以上的瀑布十餘處,最高的一條瀑布近60米。這裡山勢峻峭,澗曲湍回,植被茂密,秀木參天。遊覽此地,近可聽澗水潺潺,鳥蟬啁啾,遠可聞江南名剎——丫山靈岩古寺里的暮鼓晨鐘,給人以超塵脫俗、皈依大自然之感。山腰之上的路旁有一面積近百平方米的山洞,當地人稱真君洞,傳說是丫山靈岩寺開山主持的面壁修煉處。洞前竹林風清,溪流淙淙。春日登臨觀賞瀑布,山色迷濛,飛瀑天降,萬花飄舞;秋天登高,秋葉泛紅,野果飄香,銀龍搖曳。此外,峽谷中還生長着國家級珍稀樹種竹柏、銀杏等,極具考察和觀賞價值。

景點概覽

大龍山:大龍山與丫山同屬一山體,按天然分水嶺東端為丫山,西端為大龍山(龍山瀑布群位於其腹地)。大龍山距丫山公路一公里,山體巍峨聳立,其下泉涌環流,湖中水深莫測。相傳有神蚊居之,常於炎熱之日,沛以甘霖,百姓多受其惠,故名大龍山。又傳,大龍山有孽龍蟄伏,春日,農民求雨不得,田苗枯槁,而秋月求晴不保,秋禾常為洪水所淹。乾旱水洪之苦,輪番襲擾百姓。後真君許遜降服孽龍,故大龍山又名鎮龍山

丫山龍山瀑布群,地處丫山腹地,景區長約4公里,呈階梯狀分布,有大小瀑布20餘處,落差20米以上的有十處,其中落差最大的達60米。植被茂密,溝壑縱橫、懸崖峭壁,飛瀑懸掛,林幽泉清、氣候宜人。

景色秀麗,如詩如畫,呈原始狀態,是一個山、林、瀑、泉等自然景觀薈萃的集探險、探奇為一體的觀光休閒型景區。

九曲溪徑:位於龍山瀑布群山谷口,約一公里長。此溪伴隨進山小徑緩緩而流,一股股夢一般迷濛的溪流在草叢中歡快地流淌,溪水清澈見底,溪底是青、褐、黃、白的五彩卵石,卵石大的如斗,小的如豆。溪水兩旁草林茂密,遊人置身其中,隨手撫摸青青草木,把玩溪水頑石,好不愜意。

丫形瀑布(也稱「玉女含羞」):位於龍山瀑布群山谷口100米處。沿着九曲溪徑進山口,就先聽到丘壑雷鳴,看到霧氣從林中升起,遠處一看,忽見在日光映射下,丫形瀑猶如一玉女搖動雪白的雙足,在潭中戲水。當你踏着晃動的溪中木橋走上前,忽見一寬闊峽口處,展現了一處呈「丫」字形的巨大瀑布。瀑高8米,上部中央一塊寬約3米的巨石將水流分成「丫」形,兩水流下落到3米處又合圍流下,深潭處好一副「玉女含羞」戲水圖。相傳小龍女下凡曾在此沐浴洗足,故瀑布落潭處也稱「玉女潭」。

三疊瀑(也稱「清簾疊掛」):此瀑布距離「丫」形瀑15米,拾梯而上,便見一白簾疊掛山崖上。該瀑布高約10米,順三級山崖跌落而下,急淌的山溪下落每層崖塊時形成絲霧狀,恰似一清簾疊掛在青山中,瀑下有一蛇形水潭,深l米,水花蕩漾,似一白龍在潭中游弋,故此潭稱「白龍潭」。離潭左側5米處的溪流邊有一天然巨石平台,台邊長有一棵傘型珍貴植物竹柏,樹冠覆蓋着整個巨石。相傳神仙遊之時曾在此對奕,故有「神奕台」之稱。

白鳳瀑布(也稱「白鳳歸巢」):離開白龍潭往右,沿着崎嶇的台階往上走,只見古藤繚繞山溪旁的林木,遊人至此只見奇樹滿山,珍果盈枝,風和泉清,涼爽宜人,使人感到格外清靜怡人。步行約10分鐘,忽見眼前一隻白風展翅欲飛於叢林山崖上,原來,又一瀑布映入眼帘。此瀑呈扇形分布,總高度30米,上部瀑高8米,上移4米處有一梯形巨石突出(似鳥嘴),巨石左方有一圓形石,被水簾擋住,忽隱忽現,下部瀑高為20米,形似展翅,瀑寬處達7米,像是「白鳳歸巢」狀,美麗至極。瀑下有一圓形水潭,水深l—1.5米,稱「玉龍潭」。


母子瀑布(也稱「飛來泉」):此瀑距白風瀑不遠,峽谷寬達30餘米,山勢呈50。斜狀,扇形分開,只見溪水由一寬4米的狹口流出,跌落三級。上瀑在下落8米處分出一小瀑布,再下落12米後又合流,最後形成扇形直落而下,下部寬為12米,總高度近60米,兩岸岩石陡峭,山勢險峻,樹木及草木極茂密,整個瀑布恰似母子偎依,使人倍感大自然的神奇奧妙。在瀑布下部有一天然岩石觀景平台,台高4米、寬1米,遊人可在觀瀑台上盡情留影。

飛龍瀑布(也稱「飛龍出雲」):此瀑距母子瀑約1華里。此瀑位於一狹小山谷中,溪流急奔而出,猶如飛龍而下。瀑高15米,寬2米。相傳,當年孽龍為許遜所迫,驅動潭水,順水流而下,形成長長的白練,急忙中,孽龍口噴水霧,大小水珠如飛珠散玉,擋住了許遜視線,孽龍得以·逃脫。故名「飛龍出雲」。

龍鬚瀑(也稱「滾龍瀑」):距飛龍瀑200米。瀑高13米,寬3米,泉水流淌於一巨大崖石上垂直而下,崖峭上長滿了古藤鬚根,溪流順藤而下,攪動藤須飄動,恰似龍騰須展。相傳,許遜功業初成,與孽龍鬥法。孽龍不敵,往山中逃遁,見山凹一潭清水,便墜落水中,拚命輾轉翻滾,欲借之掀起大浪,攪得山嶺為之震動。故此瀑下的潭也稱為「滾龍潭」。

仙公瀑布(也稱「琵琶瀑」):該瀑距龍鬚瀑百『余米,為懸崖式二級瀑,瀑高40餘米,上部高10米,寬2—3米,下部10米,寬3—4米,形似太白仙公飄崖而下,故稱仙公瀑。此瀑遠遠望去,恰似一懸掛山崖中的琵琶琴,溪水流下,發出丁當之聲,猶如仙人彈琴,故又名「琵琶瀑」。

別洞觀景(也稱「觀景台」):位於仙公瀑布右上方100米處,有一天然平台懸出山崖。登上觀景台,11T觀雲海翻滾,聽松濤陣陣,看鳥蟬嬉戲,別有一番情趣。相傳,當年許遜於真君洞中修道,時感寂寞,一日許遜功課後到此台上,遊目騁懷,興正濃時,忽聞梨山老母雲中斥責他不思早日成道業,反別洞觀景,怡情山水。許遜羞慚歸洞,從此斂神靜氣,潛心修道。真君洞(也稱「齋公洞」):沿觀景台下行20米,忽見仙公瀑上端有一天然石洞,自山體向內突然凹進,大若廣廳,可納百人。洞內·清爽幽靜,洞外水秀山青,古藤垂掛,花團錦簇,奇花異木,珍果盈枝。相傳,昔年孽龍為患江西,誓欲將之變為汪洋。為解百姓疾苦,許遜棄書而道拜吳猛為師,後經梨山老母點化,於此洞中潛心修行,此洞故名「真君洞」。龍山、丫山系連體山,一山兩教,僧道合一,釋道有緣,—時傳為方外佳話。

潛龍勿動(也稱「龍槽」):真君洞口外有—岩槽,寬l米,長3米,深2尺。相傳孽龍被許遜追得無路可逃,只得借石而循,石縫自下面上被拱出一條深坳,孽龍置身於內,不敢動彈,故名。

神龜護洞:距真君洞不遠處,有一巨石高懸,頭部前傾,狀似龜頭。相傳當年許遜在真君洞中修道,犁山老母恐外物侵擾,阻其修煉,遂點石成龜,為許遜守洞護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