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龍城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位於龍崗區中心城,東與龍崗、寶龍街道毗鄰,西與東莞市鳳崗鎮接壤,南連橫崗、園山街道,北與龍崗街道相通,轄區面積34.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1.23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91.69%。截至2019年8月,龍城街道轄區人口約55.49萬人。截至2019年10月,龍城街道下轄15個社區。
龍城街道是龍崗區的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是2011年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會場、運動員村、媒體中心所在地,擁有深圳市六個「城市新客廳」之一的大運新城。轄區有各類公園37個、面積574.94公頃,其中市政公園7個、社區公園22個、街心公園8個。轄區綠化總面積11.423平方公里,林地面積4.183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總面積約7.24平方公里,綠地覆蓋率36.5%。
2017年,龍城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4億元,同比增長5.7%。 [1]
中文名: 龍城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深圳市龍崗區
地理位置: 龍崗區中心城
面 積: 34.06 km²
下轄地區: 15個社區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區碼: 518172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5.49 萬(2019年)
車牌代碼: 粵B
目錄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龍城街道曾先後是越國、吳國、楚國的屬地。經吳國的拓展開發,龍崗一帶人口漸多,日趨興旺。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寶安縣建立,龍崗在其內。
東晉、南北朝和五代、兩宋時期,北方中原一帶的人民因避戰禍而遷居嶺南,加快了這裡的開發。今龍崗一帶的客家人,多為當時北方移民的後裔。
清朝初期,龍城街道屬新安縣。
民國時期,龍城街道屬惠陽縣。
新中國成立初期,龍崗鄉先後屬惠陽縣第二區、第三區。
1957年12月,撤區並鄉,第三區各小鄉合併為龍崗、橫崗二鄉。
1958年10月,龍崗鄉與橫崗鄉合併成立龍崗公社。同年11月,龍崗公社改屬寶安縣。
1983年7月,龍崗公社改稱龍崗區。
1986年10月,撤區建龍崗鎮。
1993年1月,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二區,龍崗鎮隸屬龍崗區。
2003年11月26日,龍崗區撤銷龍崗鎮改設龍城、龍崗兩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龍城街道下轄15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龍崗區龍城沙園路9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城街道,位於龍崗區中心城,東與龍崗、寶龍街道毗鄰,西與東莞市鳳崗鎮接壤,南連橫崗、園山街道,北與龍崗街道相通,轄區面積34.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1.23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91.69%。
氣候
龍城街道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夏季盛行東南風,每年有1~2次颱風經過。年均氣溫22℃,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1.4℃。年均相對濕度80%,年均降水量1933毫米,無霜期長達335天。氣候溫和,四季常綠。
人口
截至2019年8月,龍城街道轄區人口約55.49萬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龍城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6.14億元,同比增長5.7%。
第一產業
1993年,龍崗鎮積極發展創匯農業,逐步形成以蔬菜、水果、水產、畜禽、花卉五大產品生產為主的外向型創匯農業新格局。
第二產業
2017年,龍城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6.25億元,同比增長7.7%。
第三產業
2017年,龍城街道第三產業增加值319.88億元,同比增長5.5%。
交通編輯
截至2019年8月,龍城街道有市政道路228條,總里程175公里,其中高速路5條(深汕、機荷、博深、水官、惠鹽),快速路1條(北通道)。廈深高鐵穿越龍城南部,地鐵3號線(龍崗線)由西向東穿越整個轄區。東部過境高速、外環高速及地鐵14號、16號線正在建設。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8月,龍城街道有中小學校26所,其中公辦學校19所、民辦學校7所,在校學生約5.27萬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已落戶大運新城片區,國際大學園已初具規模。
文體事業
截至2019年8月,龍城街道聚集了大運中心、龍崗區體育中心、龍崗區文化中心、紅立方等各類文體設施。
歷史文化
綜述
龍城街道客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共計16處文物,有800多年歷史的宋代鹽官陳康適墓。陳康適也是目前龍崗見於歷史記載的歷史人物。另有西埔新居、松元角老圍、松子嶺老圍、上角環排屋等圍屋,有昇齊樓等5處炮樓院和南嶽公祠。
文化遺產
龍城舞麒麟活動出現在民國末年,每逢新春佳節及其他喜慶日子,人們都喜歡舞麒麟以示慶賀,祈求平安大吉,國泰民安。
每年年初二(當地客家人俗稱開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舞麒麟活動的高潮,各村及各家各戶都會請麒麟隊來拜年。麒麟拜完祠堂和「家門」後,進行舞麒麟和武術表演,又謂之「打麒麟」。龍城「打麒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舞麒麟表演為主,第二部分則以武術表演為主。舞麒麟融舞蹈、音樂、武術於一體。
方言
龍城街道原住民所使用方言是客家方言。
文物古蹟
西埔新居
西埔新居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占地面積6735平方米,是區級保護文物,有着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蘊。西埔新居的起源要從一個家族的遷徙與興盛說起。據記載,西埔新村李氏宗族的祖輩約200年前從廣東五華一帶遷徙到龍崗老西村,約180年前又從老西村遷至西埔新村,客家人從此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遷至西埔新村之初,李氏宗親便在西埔新村建起了李氏宗祠,並以其為中心,規劃好圍屋格局,族人們陸陸續續建立起99間房屋,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正式修建外牆,形成方形圍屋。西埔新居由此正式誕生。
官新合圍屋
官新合圍屋位於龍城街道盛平社區官新合村33號,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完成於清道光年間。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朝向正南,通面闊90米,進深77米,月池寬80餘米,最大垂直距離約32米,禾坪寬12米,建築占地面積約5202平方米。圍屋中心是官氏公共場所,俗稱「三廳房」,保存基本完整;內圍部分房屋倒塌,內、外圍四角均建角樓,均由三合土夯築而成,角樓平面呈長方形,高三層。官新合圍屋布局嚴整,整體上保留了客家民居簡潔和淳厚樸實的建築風格,龍崗區政府於2012年將其列入為龍崗區不可動文物。
昇齊樓
昇齊樓位於龍城街道盛平社區官新合居民小組32號。5層多的炮樓牆體灰黑,四面開窗,連接的還有兩排橫屋,兩門額上書"如日東升""門觀大道"。
該建築建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占地面積約為674平方米,是官新合居民小組原居民、印尼華僑富商官淑佳出資所建。抗戰期間,該古建築曾是東江縱隊抗日據點之一。深圳古蹟保護協會將在此落戶,同時在該處建起古建築藝術構件博物館。
視頻
龍崗區龍城街道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