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興寺 - 江蘇省淮安市龍興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興寺 - 江蘇省淮安市龍興寺

中文名稱;龍興寺

外文名稱;Long Xing Temple(英文)

地理位置;江蘇省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約500畝(重建後)

景點級別;AAA級風景區

著名景點;之勺湖

龍興寺舊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東岸,龍興寺建於西晉,龍興寺又分派二十八院。為淮安著名古蹟

序言介紹

龍興寺舊址位於江蘇省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東岸,龍興寺建於西晉。

《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雲:西晉泰始丙戌間,月氐國沙門竺縣於天竺大齎本婆羅門經達玉門,因居敦煌,世稱敦煌菩薩。後游洛陽、江左,隨處譯經,未嘗暫停。時優婆塞聶承遠助譯,凡三百五十餘卷。永嘉二年(308),由廣陵抵山陽,其時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寬墩地四百餘畝,在古城西為其築壇建剎,名為正法華院。此為龍興寺之始。

東晉大興二年(319)沙門法炬,與上足廣賢增開基址,擴大建制,額曰法華禪院。此時,大聚僧徒。焚香念經,以表敬意!龍興寺定名於唐,亦盛於唐。

寺內布局

據《淮郡龍興禪寺碑記》雲:唐貞觀三年己丑(629)下詔,楚州法華禪院住持僧谷隱奉詔,分建十子院,領焚祝福之事。時皇帝武則天及宮廷貴族與佛教界首領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聯繫,憑藉皇帝和貴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發展。 則天詔西域人僧伽大士來華傳教,後來楚州,則天光宅元年(684)冬,安居楚州法華禪院。景龍二年(708),中宗詔大士自淮八宮,執弟子禮。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華禪院啟聞,帝遣使復為繕修,奉敕,改額曰:"龍興萬壽禪寺",並造尊聖塔一座,賜田一千畝。佃耕供給(其後寺田歷代有所增加,計有田五千一百六十畝),繪圖立簿,派僧輪流催要。以此龍興寺之名始定。

晚唐詩人趙嘏《憶山陽》詩云:"城礙十洲煙島路,寺臨千頃夕陽川",仿佛似之,然尚不可考。龍興寺,從唐中宗復位後,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前,寺內有廟宇一千餘聞,有前後大殿。有法堂,法堂後有藏經樓,左右方丈,亭軒曲繞,環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閣。

遊覽勝地

龍興寺後,有郭家池。當時叫放生池,即今之勺湖。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寺僧郭法亮因父母年老,孤苦無依,乞於眾僧。以寺後城下荒地三畝種植,池中水面以取菱茭,給其父母養老,眾僧許之,自是相傳為郭家池,後父母終,果還常住,即為本寺蔬圃。明洪武五年(1372),道士袁道亨、陸子陽皆稱為觀地。後造老君殿於此陸地之上(明嘉慶間許汝衡撰《古郭家池蕩舟序》)。[1]

崇禎間,推官袁彭年四面築堤,沿堤植樹;派人餵養池中放生之魚鱉。魚大如豬,時浮水面,僅供遊人觀賞,嚴禁垂釣。閻古古游放生池詩云:"緣市燈搖千屋影,隔溪香靜百花樊";劉水心過放生池詩云:"僧窗曲曲臨池啟,官樹行行依郭栽"。從詩句中,亦能反映出當時勺湖景色之優美、游旅之眾多。清順治間,漕院蔡士英建大士閣於墩上,修堤建閘,建亭臨水,長橋臥波,勺湖實乃遊覽之勝境!

大加振興

龍興寺,延至清代中後期,又逐漸冷落。阮葵生《茶餘客話》: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勺湖時,"惟見三金身,高聳十數丈,卓立雲表,各踞坐一石磴上。……"。段朝端引《信今錄》:乾隆二十八年(1763),楊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興,崇飾極至。至嘉慶初,大佛殿又圮,僅存三佛露處。余屋拆除為幾所小庵。其後改為蔡公祠,祀漕督蔡士英。段朝端《龍興寺遺址》雲:龍興寺為西晉古剎,地極寬廣。自今之文通寺,北至蔡公祠,皆當日寺基。

侵華日軍占踞淮城時,蔡公祠房屋和城內其它廟宇一樣,均一拆如洗,磚瓦、木料,全部用於構築碉堡,以防禦抗日攻城之武裝。從此龍興寺蕩然無存僅留文通塔!

逐步建造

龍興寺又分派二十八院。其中有二十一座(即壽昌寺、天王寺、觀音院、定善寺、上生院、十子院、釋迦禪院、資福山兜率院、建義山壽禪院、水月禪院、麻娘院、青蓮山壽安禪院、大壽山昆盧禪院、保壽山清涼禪院、淨雲山觀音院、崇福山壽安禪院、水陸寺、藥師院、興福院、大聖堂、觀音寺)是在唐中宗復位前歷朝歷代逐步建造的;有七座(即報恩寺、慈氏寺、洪福塔院、積薪庵後改名雷神殿老君殿、廣福禪寺、結心庵)多為宋、元兩朝建造的。二十八寺院,皆隸屬龍興寺。寺院雖分,年除歲俱各回寺禮祖。龍興寺可謂淮南諸剎之冠。每逢臘後至王正,廟內外列肆櫛比,門攤席舍,無尺寸隙地,貨物山積,百戲具陳,端午競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籬花圃,酒樓歌館,竟夕笙歌不輟。[2]

龍興寺火毀於明,然尚能修復一新。據《茶餘客話》載: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龍興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災,屋宇僅存十之二三,而山門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棲身。其後,以禪僧明來為首,率眾僧外出化緣,設心捫富叩貴,走遍大江南北。明來丰姿神采,長眉碧眼,滿頭白髮,決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凡十三年,募得萬金。先將寺基培其高闊,構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數抱,鳩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後大殿三重,鑄銅佛三尊,法堂、雨廊、鍾鼓樓、僧舍及大小亭軒,均修復一新。如是,則府縣文武暨遠邇大夫士,莫不嘉其志能而鳴其有為焉。明來師徒能昭著一郡之宏規,顯十載之事業,命工勒石,樹立穹碑,使子言載之悠久為不朽雲(陳文撰《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

詩歌

龍興寺修復後,禪僧明來頗受稱頌。谷包作《贈明來和尚》古風一首,詩云:

龍興老僧名明來,丰姿神采如童孩。

長眉覆碧眼,短髮白皚皚。

見禮遠方客,問聲如鳴雷。

張口出數言,令人心孔開。

養生一缽從錫杖,浮雲舒捲何悠哉!

車馬前後走乞食,雙足都不染塵埃。

真心如寶鏡,園明非有台。

濟河日結筏,營堂歲鴆材。

被服破納衣,借問何年裁!

明萬曆壬午科舉人沈柿作《龍興寺》詩云:

暇日聊乘興,來過支道林。

欣看新駐錫,卻憶舊論心。

香積分天食。茶煙斗午陰。

談空忘坐久,更喜盔朋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