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矯(1898--1950)苗族,原名祖升,號連雲,湖南花垣人。國民黨少將。[1] 

9歲入私塾讀書,1923年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畢業。1924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

在北京讀書期間,龍矯了解了更多的社會黑暗,對於列強的強盜行為他感到非常憤怒,再加上當時軍閥混戰弄得中國民不聊生,便決定投比從戎,準備報考黃埔軍校,在1926年3月升學考試合格後編入軍校第四期,成為了黃埔軍校的一員。[2] 

黃埔軍校第4期政治科、陸軍大學第10期畢業。

目錄

北伐

黃埔軍校畢業之後,龍矯隨軍參加了北伐戰爭,北伐停止後被調到杭州保安第七團擔任連長,後來又擔任中央步兵學校高級班學員隊長、教官,在1927年擔任北伐軍第一軍少校營長,1928年成為張治中部下中校團長。1932年,龍矯考入陸軍大學,在1935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被分在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擔任中校參謀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龍矯擔任京滬警備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會戰,並且立下了赫赫戰功,會戰結束後被提拔為第十七兵團參謀處長,沒多久因病回湖南治療。1938年3月,擔任湘西行署軍事科科長的龍矯正好趕上抗日救國軍改編,他被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委任為湖南陸軍新編保安第三團團長。

長沙會戰

1939年,湖南新編第一旅和6個新編保安團被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六軍,下屬暫編第六師和暫編第五師,而龍矯則被薛岳任命為暫六師第二旅少將旅長。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龍矯則率領第二旅保護株洲淥口附近鐵路線,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以吃苦耐勞獲得了蘇聯顧問的好評。[3] 

在1942年,龍矯升任第七十九軍暫編第六師副師長,率部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在戰鬥中屢立戰功獲得了薛岳的誇贊。抗戰勝利後,龍矯擔任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高參,在1947年升任第七十三軍副軍長,1948年73軍整編為73師,他出任整編73師副師長,然而沒多久就在濟南戰役中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俘虜。

龍矯被解放軍俘虜後,和其他被俘的國軍人員一起被集中學習,在1949年1月份被釋放回家,他回到湖南老家居住。龍矯剛回家沒多久,湘西行署成立,龍矯受聘湘西行署政治部主任,幾個月後又被鄉紳推為永綏縣縣長,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濟南戰役

不久,八區專員聶鵬升趁龍矯在鄉間活動時一舉佔領永綏縣城,龍矯集結武裝於聶鵬升互相爭鬥,他畢竟是黃埔四期的抗日名將,聶鵬升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不過龍矯剛戰勝聶鵬升,人民解放軍來了,無力戰鬥的龍矯率部投誠,被任命為縣支前委員會副主任和規勸委員會主任,為解放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0年2月,龍矯在湘西行署高級軍官訓練班受訓,同年12月以罪大惡極處決,享年51歲。

生平重要記事

1935年8月任第18軍67師參謀主任。

1936年5月任京滬國防處1科科長。

1937年2月任第87師上校參謀主任,抗戰爆發後任京滬警備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參加淞滬會戰,10月任第17軍團參謀處長,12月因病脫離部隊。

1938年3月任湘西行署軍事科科長,8月任湖南省保安第3團團長。

1939年5月任新編第6軍暫編6師2旅少將旅長。

1942年任第79軍暫編6師副師長。

1945年任軍事委員會少將高參。

1946年1月任第20集團軍總部少將高參。

1947年任第2綏靖區少將高參。

1948年5月任整編第73師副師長,9月在濟南戰役中被俘。

1949年1月獲釋,7月任湖南省永綏縣縣長,龍矯到職後,安定地方秩序,縮編城鄉武裝,制止戰亂發生。同年11月,人民解放軍進入永綏。15日,龍矯投誠,即被委為縣支前委員會副主任和規勸委員會主任。他擁護人民政府,籌糧支前,規勸地方武裝投誠。

1950年2月,龍矯在湘西行署高級軍官訓練班受訓》。同年12月以罪大惡極處決,年51歲。

認定為「投誠人員」,予以平反

1983年6月10日,經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複查,認定為「投誠人員」,予以平反。[4] 

著作

《我所走的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