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鼠冠狀病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鼠冠狀病毒
圖片來自secretchina

鼠冠狀病毒(Murine coronavirus、M-CoV),包括感染小鼠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與感染大鼠大鼠冠狀病毒(Rat Coronavirus, RCoV)等不同株系,是乙型冠狀病毒屬的一種病毒,為該屬的模式種,是被研究最多的冠狀病毒之一。

類型

鼠冠狀病毒最早於1949年被發現,是被研究最多的冠狀病毒之一。感染小鼠的鼠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MHV)有超過25種不同株系,許多可感染鼠類的,但亦有感染呼吸道腸道神經組織者,例如實驗中常用的JHM株系即為感染中樞神經,造成急性或慢性的神經性症狀。鼠肝炎病毒的傳染力很高,是實驗小鼠最常見的病原之一,對成年小鼠造成的症狀較輕微,但可能大幅影響其免疫系統而造成實驗結果判讀的錯誤[1]

感染大鼠大鼠冠狀病毒(RCoV)主要有大鼠涎淚腺炎病毒(Sialodacryoadenitis virus、SDAV)與帕克RCoV(Parker’s RCoV、RCoV-P)兩株系,其中前者還可感染淚腺唾腺,還可影響大鼠的生殖並造成行為的改變,為實驗大鼠的重要病原之一,後者則僅感染呼吸道,在幼年大鼠造成的症狀較嚴重,有感染下呼吸道而造成肺炎[2]

2015年,鼠冠狀病毒的另一分型在中國浙江龍泉黃毛鼠中被發現,即龍泉羅賽鼠冠狀病毒(Longquan Rl rat coronavirus、LRLV)。

感染

冠狀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時,其刺突蛋白(S)會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進而使病毒進入細胞中而造成感染,且因病毒種類而異,刺突蛋白會在病毒組裝、運送與感染新細胞的各階段被宿主的蛋白酶所切割,使刺突蛋白中協助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的結構域露出以利感染。

鼠冠狀病毒使用的宿主細胞受體一般為鼠癌胚抗原相關細胞黏附分子1(mous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mCEACAM1),其中鼠肝炎病毒A59的刺突蛋白中S1/S2的切割位點在病毒生產組裝時便會被宿主細胞內的弗林蛋白酶一類的蛋白酶切割,且當病毒感染新的細胞時,其溶體內的蛋白酶對刺突蛋白進一步的切割也是成功感染所需的步驟;而鼠肝炎病毒株系2的刺突蛋白不具S1/S2的切割位點,其感染亦仰賴溶體蛋白酶對刺突蛋白的切割[3]。感染神經組織的JHM株系則可能不需表面受體即可感染細胞,即不與細胞受體結合即可達成膜融合,因此可感染mCEACAM1表現量很少的神經組織。

參考文獻

  1. 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 (PDF). Division of Anim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2020-03-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28). 
  2. Miura, Tanya A.; Wang, Jieru; Holmes, Kathryn V.; Mason, Robert J. Rat coronaviruses infect rat alveolar type I epithelial cells and induce expression of CXC chemokines. Virology. 2007, 369 (2): 288–298. ISSN 0042-6822. doi:10.1016/j.virol.2007.07.030. 
  3. Qiu, Z.; Hingley, S. T.; Simmons, G.; Yu, C.; Das Sarma, J.; Bates, P.; Weiss, S. R. Endosomal Proteolysis by Cathepsins Is Necessary for Murine Coronavirus Mouse Hepatitis Virus Type 2 Spike-Mediated Entry. Journal of Virology. 2006, 80 (12): 5768–5776. ISSN 0022-538X. doi:10.1128/JVI.004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