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黯蔚讀音是àn wèi。意思是昏暗貌。[1]
出處
清 吳嘉紀 《送瑤兒》詩:「曠野悲風,埃色黯蔚。長牙闊口,利爪敦背,來往豺狼狒。」
解釋
昏暗貌。
在中國文學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現一位著名的鹽民詩人,他就是號稱布衣詩人的吳嘉紀。吳嘉紀,安豐場(今東台市安豐鎮)人,字賓賢,號野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吳鳳儀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心齋的學生。 吳嘉紀少時受業於吳鳳儀的弟子劉國柱,因天資聰明參加府試,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貧,年輕時燒過鹽,家無餘糧,雖豐年常斷炊,但不以為苦。喜讀書做詩,好學不倦,曾應府試,但因親見明王朝覆滅,清兵南下,居民慘遭屠殺,遂絕意仕途,隱居家鄉。詩人雖不是灶戶,但也窮得衣食不周,朝不謀夕。住所僅草屋一楹,名其為「陋軒」。由於住所四周雜草叢生,蓬蒿遍地,而他卻終日把卷苦吟,不與外人往還,故人又稱他為「野人」。他也樂以「野人」為號。 揚州詩友汪楫(舟次)訪問地方文人學士,得知吳野人安貧樂道,長於吟詠,又自立一家,遂將其詩送兩淮鹽運使周亮工閱覽,周又轉揚州推官王士禎,王十分推崇,說:「有才如嘉紀天下之人不知也,鄉曲之人不知之也,獨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為詩卷作序,隨後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吳詩400首刊刻問世,從此名聞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