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領噪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領噪鶥[1](學名:Garrulax pectoralis):中型鳥類,體長28-30cm。上體棕褐色。後頸栗棕色,形成半領環狀。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紋長而顯著,耳羽黑色而雜有白紋。下體幾全為白色,胸有一黑色環帶,兩端多與黑色顴紋相接。 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鶥或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
外形特徵
體型略大(30厘米)的棕褐色噪鶥。頭胸部具複雜的黑白色圖紋。似小黑領噪鶥但區別主要在眼先淺色,且初級覆羽色深而與翼餘部成對比。見於雲南及海南島的5個亞種有微小差異,但分布於中國中南及華東的picticollis亞種最為獨特,喉及眼先較白,項紋的黑色由寬灰色所代。
虹膜-栗色;嘴-上嘴黑色,下嘴灰色;腳-藍灰。
叫聲:尖柔的群鳥聯絡叫聲以及哀而下降的"笑聲"與短哨音的響亮合唱。
大小量度:體重♂135-152g,♀140-160g;體長♂285-318mm,♀275-312mm;嘴峰♂25-30.5mm,♀25-30.5mm;翅♂125-141mm,♀126-138mm;尾♂129-160mm,♀130-160mm;跗蹠♂41-47mm,♀44-48mm(華南亞種)[2]。(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鶥或其他噪鶥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多數時間躲藏在茂密的灌叢等陰暗處,附近稍有聲響立刻喧鬧起來,有時一隻鳥鳴叫,其他鳥也跟着高聲鳴叫起來,鳴叫時兩翅扇動,並不斷地點頭翹尾,直到並未發現可疑物,才又逐漸安靜下來;如發現人,在一陣喧鬧之後又靜悄悄地躲開、逃走,約半小時後又出現在另一樹林裡。
食性: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3]。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闊葉林中,也出入於林緣疏林和灌叢。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低山闊葉林中,巢多置於林下灌叢、竹叢或幼樹上。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枝、草莖、葦莖、草葉、竹葉、根等材料構成,有時還摻雜有苔蘚,內墊細草莖和鬚根。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3-5枚,通常4枚,卵藍色或深藍色,形狀為長卵圓形,大小為28.7-33.8mm×20.9-24.1mm[4]。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中國(甘肅東南部和陝西南部,往南經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東至浙江、福建,西至四川、雲南、貴州,南至廣東、香港、廣西和海南島[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