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葦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葦鳽 |
黑葦鳽 |
中文名稱 :黑葦鳽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科 :鷺科 |
黑葦鳽(拉丁學名:Dupetor flavicollis)是鷺科,黑鳽屬的一種鳥類,是鳥類的一種名稱。又名,烏鷺、黑鳽、黑長腳鷺鷥、黃頸黑鷺。分布在中國中部到印度、馬來西亞、蘇拉威西等各個國家,是比較稀有的動物種類。
目錄
形態特徵
黑葦鳽身長55~65 cm,翼展80 cm,體重300~420 g。雄性成鳥:額、頭頂至後頸、背羽、翅和尾羽均為沾藍的黑色;頦和上喉淡棕白、中央頦紋淡棕栗色;頸側橙黃色,形成顯著黃斑;中央喉紋棕栗色,斑雜黑色;前胸滿布淡棕白色和黑色相雜條紋,下體餘部黑褐色。雌鳥:上體羽色暗褐,無藍色;頰和耳羽栗紅色;頦、喉、前頸淡棕白色,中央紋呈栗紅色點斑狀;下喉及頸側滿布栗紅色斑雜黑色和淡皮黃色斑紋;下體、胸、腋羽和脅部褐色,較背羽淺淡。虹膜橙紅色;嘴黑褐色,下嘴黃褐色;眼先裸露皮膚淡紫色;跗跖、趾暗褐色。[1]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260~340克,雌性200~360克;體長雄性190~590毫米,雌性520~575毫米;嘴峰雄性74~79毫米,雌性77~83毫米,翅雄性208~225毫米;尾雄性58~84毫米,雌性60~75毫米,跗跖雄性65~70毫米,雌性65~72毫米。[2]
棲息環境
棲息於蘆葦叢、沼澤、灘涂、紅樹林及林間溪流,在貴州分布於700~1000m, 營巢於蘆葦叢中、樹上或竹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中國有分布。
生活習性
棲息和活動於河口濕地、被洪水淹沒的草原、雨林、紅樹林、湖泊、溪流、水塘、沼澤附近的葦叢、樹林或竹叢中,單獨或成對活動。食性為小魚、泥鰍、蝦和水生昆蟲。[3]
繁殖方式
巢營巢於水域岸邊沼澤地的蘆葦叢、灌叢、竹林。巢由枯枝和草莖構成,呈盤狀。每窩產卵4~6枚,淡綠色或白色,大小為43~44mm×31~35mm。雌雄共同孵化。
亞種分布
- (1)黑葦鳽Ixobrychus flavicollis flavicollis分布於中國中部到印度、馬來西亞、蘇拉威西;
- (2)黑葦鳽帝紋亞種Ixobrychus flavicollis Australis分布於摩鹿加群島、帝汶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
- (3)黑葦鳽所羅門亞種Ixobrychus flavicollis woodfordi分布於所羅門群島。[1]
視頻
英俊帥氣的黑葦鳽jian爸爸,一點也不花心,總惦記替換雌鳥,孵化蛋寶寶也是輕手輕腳體貼入微
參考資料
- ↑ 罕見鳥類黑葦鳽首次現身,快資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