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眼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眼鵯(學名:Pycnonotus barbatus)是中小型鳴禽,體長大約19厘米,具較長的尾巴,頭和上身深褐色,翅短圓,尾細長,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跗跖短弱,大多被以靴狀鱗;雀齶型頭骨。雄鳥及雌鳥的羽毛顏色相似,上身大部份呈灰褐色,下身呈白褐色。是留鳥,主要棲息於中低山和山腳平壩與丘陵地區的次生闊葉林、櫟林、混交林和林緣地區。主要吃果實、花蜜及昆蟲。每年9月至12月繁殖。每次產2-5枚卵,孵化期15天,雌雄雙方共同餵養,離巢時間在孵化後10至17天。廣泛分布於非洲南部和東部。是利比里亞的國鳥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外形特徵

黑眼鵯共有10個亞種,體長大約19厘米,體重23-60克。喙較短及直;翅短圓;尾細長,方尾或圓尾;體羽柔長而鬆軟,後頸見有纖羽。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跗跖短弱,大多被以靴狀鱗;雀齶型頭骨。雄鳥及雌鳥的羽毛顏色相似,頭部深色,冠尖而呈深色,兩頰黑色,上體大部份呈灰褐色,上背部和胸部褐色,下身呈白褐色,尾巴有黑色和深灰色的覆羽,喙及腳黑色,眼睛呈深褐色至黑色,有深色的眼環。根據不同的亞種,有黃臀、白臀及灰臀之分。[1]

棲息環境

棲息於河流和山地綠洲附近的花園及農耕地。經常出沒在棕櫚樹林,農田,樹木, 灌木叢及沿河的臨時植被。起源於非洲,是一種在摩洛哥、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海岸沿線常見的物種。其中有一個亞種生活在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及源頭。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均成群活動,晚上成群、成排地棲息在樹枝或竹枝上過夜。多傾向留在樹冠層。很活躍及嘈吵。主要吃果實、花蜜及昆蟲。常與其他物種一起來在果樹間活動。在繁殖季節領地觀很強,敢於驅走比它大數倍的外來者,一隻小黑眼鵯甚至能將50厘米大的東非灰蕉鵑驅趕出自己的地盤。早晨是最早的歌手之一,從黎明開始,要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在花園裡一起鳴唱。這些鳥也喜歡戲水,基本沒有侵略性。[2]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里,毛里塔尼亞,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斯,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旅鳥:西班牙。

繁殖方式

黑眼鵯是一夫一妻制,並終生保持相同的伴侶。每年9月至12月繁殖。築巢於樹上或灌木叢中,其鳥巢較為堅硬,壁厚及呈杯狀。每次產2-5枚卵,孵化期15天,雌雄雙方共同餵養,幼鳥離巢時間在孵化後10至17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