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冠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冠山雀

中文學名: 黑冠山雀
拉丁學名:Parus rubidiventri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山雀科
屬:山雀屬
種: 黑冠山雀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Blyth,1847
英文名稱: Black Creasted Tit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黑冠山雀(學名:Parus rubidiventris)為山雀科山雀屬的鳥類。體長12厘米,特徵為冠羽及胸兜黑色,臉頰白,上體灰色,無翼斑,下體灰,臀棕色。與棕枕山雀的區別在黑色的胸兜較小,飛羽灰色。幼鳥色暗而羽冠較短。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藍灰。

一般生活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林區、常活動於高山針葉林以及竹林或杜鵑等灌叢間。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其他時候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主要以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性食物。分布於中國、不丹、印度、緬甸和尼泊爾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外形特徵

黑冠山雀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眼先、枕和後頸亮黑色,後頸有一大塊白斑,頰、耳羽和頸側淡黃白色,在頭側亦形成大塊白斑。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藍灰色,尾暗褐色,羽緣藍灰色,兩翅覆羽暗褐色,羽緣藍灰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亦為藍灰色。頦、喉和上胸黑色,下胸、腹和兩脅橄欖灰色,尾下覆羽和腋羽棕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羽冠不明顯或沒有羽冠。頭頂和背渲染褐色,耳羽較黃,喉至上胸灰黑色,腹淡灰而沾黃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鉛褐色[1]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黑冠山雀與棕枕山雀的區別:黑冠山雀黑色的胸兜較小,飛羽灰色。而棕枕山雀飛羽黑色[2]

生活習性

黑冠山雀為留鳥

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其他時候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有時亦見和其他山雀混群活動和覓食。

主要以鞘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為食,也吃部分植物性食物[3]。 叫聲:細而高的seet聲,尖chit聲,似抱怨的責罵聲chit'it'it'it及較複雜的短句聲。磬音嘟聲chip, chip, chip, chip…及含糊的哨音及顫音[4]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針葉林、竹林和杜鵑灌叢中,也出沒於闊葉林和混交林及其林緣疏林灌叢[5]

繁殖方式

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6月為適宜的繁殖季節。野生狀態下一年可繁殖二窩。每窩一般產卵4-7枚,在此期間, 雌鳥孵卵,全靠雄鳥餵食。孵化期18-20天。雛鳥出殼後最初一段時間,雌鳥整天守護着雛鳥;雄鳥叼食雌鳥,雌鳥進入巢內再餵雛鳥。小鳥長到30天左右就可離巢生活[6]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及中國中西部。

分布狀況:亞種beavani罕見於海拔2500米至針葉林上線,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及青藏高原東部相接的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及北部、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秦嶺)、青海[7]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黑冠山雀西南亞種 Parus rubidiventris beavani Jerdon, 1863
2 黑冠山雀指名亞種 Parus rubidiventris rubidiventris Blyth, 1847
3 黑冠山雀緬甸西北部亞種 Parus rubidiventris saramatii Ripley, 196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視頻

黑冠山雀,髮型很帥嘛

參考資料

  1. 黑冠山雀外形特徵,快資訊,2020-01-08
  2. 黑冠山雀與棕枕山雀的區別,鳥類_百問中文,2016-05-29
  3. 黑冠山雀生活習性,快資訊,2020-01-08
  4. 黑冠山雀叫聲,鳥類_百問中文,2016-05-29
  5. 黑冠山雀棲身環境,快資訊,2020-01-08
  6. 黑冠山雀繁殖,快資訊,2020-01-08
  7. 黑冠山雀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6-05-29
  8.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