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黎平一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黎平縣城關第一小學(簡稱「黎平一小」),是黎平歷史最悠久的學校,迄今已有167年,培養人才上萬,是黎平文化發展的搖籃。一小位於縣城中心的荷花塘畔,其前身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設於學宮前廳的官辦養正義學。用充公田收入做辦學經費,免費招收貧苦兒童入學。 2017年11月,黎平縣城關第一小學獲評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中文名:黎平城關第一小學 外文名:Li Ping Yi Xiao 簡 稱:黎平一小 校 訓:忠、勇、勤、朴 創辦時間:1842年

類 別:公立小學 現任校長:祝守國知名校友:歐陽正清等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省黎平縣 學校地址:貴州省黎平縣翹街荷花塘

學校校史

民國二十年(1931年),更名為「第一高等小學」,陳玉田任校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石開原任校長。次年,學校更名為「黎平縣立城區中心小學」,張家俊任校長。學校編了校歌,歌詞為「吾校肇始於前清,歷史悠久,人才蔚蒸,校址初選南書院,最後確定於聖宮。宮宇巍峨,幾費經營,宏施教澤,班級擴增,師生同共幾百人。宜遵守『忠、勇、勤、朴』之校訓,兼學其孔聖博學、審視、慎思、明辨、篤行之精神。敬業修德,期能任重致遠,使我國擠於強大,維護世界之持久和平。勖哉!勉哉!吾校師生。」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更名為「德鳳第一小學」,舒文堯任校長。次年,又更名為「黎平縣標準中心小學校」,彭友三任校長。1949年,趙永嵩為民國時期最後一任校長。學校有8個班,學生300多人,教師15人。   過去的百年,學校辦學條件簡陋。除了有用孔廟改裝的教室,以及教室里的黑板、課桌凳之外,其它設備就只有1部腳踏風琴。民國三十年(1941年),地方人士集資,拆除崇聖祠、明倫堂,修建1幢4面倒水的木結構教學樓。同時,周仲良先生贈送給學校1套商務印書局出版的《小學生文庫》,計4000冊。這使學校辦學條件稍有改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校長彭友三因拒絕借學校風琴給保警大隊長賀婚,當場被保警兵打耳光,並將他拘捕。激起民憤,城關的小學教師結隊到縣衙請願抗議,並派代表找縣長交涉,始得放回。   1949年11月,黎平解放,成立縣臨時治安委員會。社會秩序稍穩定後,學校教師隨即複課。1950年2月,黎平縣人民政府成立。4月土匪叛亂,學校勉力開辦,名為「黎平縣第一中心學校」。教工減至12人,班級減至8個,學生減至266人。12月,平息匪患,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召開教師會議,民主選舉教師張樹華為校長。當月複課,學名為「黎平縣德鳳第一小學」。   1951年3月1日,學校正式上課,易治化任校長。這期間,政治活動多。除每天清晨組織兩小時的政治學習,進行自我思想改造外,還得帶領學生宣傳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晚上開辦掃盲班,組織男女青年進行掃盲學習。星期六晚上開生活檢討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寒暑假教師集中搞政治學習。1952年,三分之一的教師抽調參加土地改革。   1953年,省人民政府明令制止在中小學中的混亂現象,學校工作開始轉入正軌。從此,作為重點學校的一小,事事走在前列,並擔負起改革實驗的重任。當年,與二小一起首先在學校成立中國少年先鋒隊。頒布《小學生守則(草案)》後,一小被指定為試點學校。原實驗的「五年一貫制」和「五級記分法」停止試行。次年,率先在全縣小學成立教研組,組織教師學習凱洛夫《教育學》,推廣蘇聯教學經驗,開展觀摩教學活動。下半年,率先在全縣推行廣播體操。   1956年,學校增至12個班,學生560多人,教師17人。率先在全縣推廣普通話教學。暑假,縣裡舉辦全縣小學教師語言訓練班,一小有6名教師受聘擔任輔導員。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從1953年起,對學生進行「五愛」教育和對畢業生進行「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教育。1956年,開展「小五年計劃」活動,組織學生種地、拾稻穗、拾廢鋼鐵,以及當「小先生」參加掃盲等。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了良好的校風校紀。   1958年,為加強黨對學校的領導,上級派來首任黨員校長熊玉山,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學校辦農場、林場、製糖廠,學生參加生產隊積肥、栽秧、搶收搶種等。這年秋,一小開辦兩個半耕半讀農中班和1個戴帽初中班。過多的生產勞動和盲目辦學,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教學質量嚴重滑坡,並發生農中學生(退伍軍人)被批鬥、毆打的嚴重事件。   1959年春,農中停辦,初中班併入黎平中學。6月楊廷漢出任校長。德一、二小合併為「黎平縣德鳳完全小學」。學校正確處理教學與生產勞動的關係,使之各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一、二、三年級8個班被指定試行「十年一貫制」,即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1961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清除「大躍進」留下的後遺症。9月,一、二小又分開辦學。解散大食堂,停辦工廠。為確保教學質量提高,收回下放勞動鍛煉的教師,減輕學生勞動量,恢復正常教學秩序。1962年,教改實驗重新起步。加強「雙基」教學,精講多練,抓住關鍵,突出重點,攻破難點,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63年10月16日,省教育廳明確一小為全省試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重點小學之一。學校停止「十年一貫制」試點班的實驗。建立校務委員會,制定《班主任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各學科教研組,深入學習教學大綱和開展「雙基」教學,穩步提高教學質量。當年,在由省教育廳命題的全省92所重點小學統一考試中,一小名列第六,語文、數學兩科平均及格率都在90%以上。   在貫徹執行《條例》的同時,學校以少先隊為中心,掀起「學雷鋒」熱潮。學生中「學雷鋒,見行動」的好人好事大量湧現。廣泛開展階級教育,訪貧問苦,憶苦思甜,這是當時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強體育衛生教育,開展少年「勞衛制」鍛煉,成立乒乓球隊等。建立「到校10分鐘衛生義務勞動制度」,經常保持校園環境清潔。   196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開始。炮轟「走資派」校長楊廷漢的大字報貼滿校園,貼上街頭。一、二小「造反派」教師聯合成立「繼紅戰鬥隊」,一小更名為「東方紅小學」。後因一、二小教師觀點不同,又分別各自成立「山城風暴」、「山城風雷」戰鬥隊。學生建立「紅小兵」,錄取黎中的新生全部返回原校參加「停課鬧革命」,揪斗校長當權派,學校秩序一片混亂。1968年,縣革委派軍代表1人,工人2人,貧下中農3人進駐學校,領導斗、批、改,支持造反派奪權,成立「東方紅小學革命委員會」,黃昌全任主任。校長楊廷漢成了全縣小學的重點批鬥對象,受盡種種迫害。朱允濟老師全家被遣送農村監督勞動,黃婉霞老師被勞動教養,趙玉英、楊燕婉、蔣廼正等老師被勒令到己梅「五七幹校」勞動。在那人妖顛倒,是非混淆的年代,「知識越多越反動」,「讀書無用」等謬論盛極一時。批判「智育第一」、「白專道路」等等,弄得老師不敢教,學生不敢學。   1973年,學校更名為「黎平縣城關第一小學」。開展「漢語拼音基本式」和「三算」教學實驗。實驗效果顯著,引起外地關注,011系統和普定縣先後組織教師來校參觀學習。   1976年,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學校教學工作開始逐步走上正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國家教育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為了樹立良好的校風,學校制定「勤奮、守紀、健美、文明」的校訓。開辦家長學校,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機制。縣教育局重新明確一小為全縣重點小學,繼續擔負起教改實驗重任。   1979年,學校停辦戴帽初中班,學區將幼兒園附設於一小。這年秋,學校接受教育局布置的幻燈教改實驗任務。赴貴陽參觀科技展,接着以三年級為試點,開展幻燈教學實驗。1980年擴大到14個班級。因效果顯著,安順、榕江、從江、天柱等縣市派出教師到一小參觀。縣、州教育局先後多次在一小召開幻燈教學現場會。共上觀摩課52節,聽課者上千人次。青老年教師應邀到各地上示範課。   1983年,過教材關考試,合格教師24人,占應過關人數的86%。次年,獲省教育廳頒發獎狀。這年開始,體育課按《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進行教學。學生達標人數,每年都超過上級下達的指標。1990年10月,國家體委、教委頒發給學校「實施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單位」的獎狀,周之益教導主任代表貴州省出席國家體委、教委在南京召開的表彰大會。   1986年,縣教育局在一小選定一至五年級,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三算結合」、「嘗試教學法」、「三主、三路、六結構」等教改實驗,取得良好效果。陳壽萱老師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初探》總結,獲州科技先進獎。   音樂課也做了教改實驗,低年級加強視聽練習,高年級樂器進課堂,培養學生一唱二奏三表演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在視唱、聽音、唱歌技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為傳承民族文化,還把侗族大歌引進課堂。學校組建合唱隊,加強訓練,節日進行表演,多次參加匯演,均獲好名次。1985年,參加州歌詠錄音比賽,獲第二名。學校還開展「班班有歌聲」活動,做到「課前一首歌,課後歌更多」。1987年,獲省中小學「班班有歌聲活動獎」,省教委獎勵學校腳踏風琴1部。   美術課一改過去單純臨摹的教法,從四年級起上好寫生課。同時抓好創作、圖案、手工、欣賞等的教學,效果顯著。1989年,參加州第二屆青少年美術、書法、攝影大賽,兩名同學獲美術三等獎,參加州慶祝國慶40周年美展,4名學生獲獎。   1988年,州教委指定一小為試行《全日制小學勞動教學大綱》的學校。根據學生年齡,因時、因地制定全校勞動課計劃,從而使勞動課正常開展。試行經驗為全州小學提供了借鑑。 學校獲平均總分第一名。5月參加決賽,吳雄宇、吳興成獲三等獎,教師朱允濟獲輔導獎。1993年,六(3)班學生歐陽正清的作文獲貴州省「黃果樹杯」三等獎,六(1)班楊小娟的作文《媽媽變了》被《中國少年文學》採用,五(1)班黃丹丹的作文《小屋》被中央電視台廣播。

所獲榮譽

2007年,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建立「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的意見》,學校開展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和業務素質。圍繞新課題學習,構建新課程,嘗試新教法,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語文課改圍繞「創設『激、樂、思、創』的課堂」,通過局部試行,中青幫扶,高級教師評點等方式,使課改全面鋪開。數學組承擔「數學情景與提出問題」教改實驗任務。 2008年,語文組開展新課改「決戰課堂大練兵活動」。潘婭婭獲州「小學語文科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中小學實效性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課題組,將一小定為2008—2010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規劃「實驗基地學校」。 2000年,胡姝姝參加全國「走向新世紀」讀書活動作文競賽,獲一等獎。體育代表隊參加全省項目學校乒乓球比賽,獲女子團體第六名、女子雙打第四名。楊雅薇參加福建電視台「銀河之星」演唱擂台賽,取得92分的好成績。 2001年,她再次參加省和全國中小學少兒歌曲卡勞OK電視大賽,獲兩個特等獎。 2002年,百名學生參加州「少兒交警韻律操」比賽,獲第一名。 2003年,吳厚鋒參加省「聯通新時空杯」作文競賽,獲一等獎;參加省「少兒科學幻想繪畫」比賽,獲一等獎,何志軒、吳玉林獲二等獎;劉雙燕參加全國第五屆少兒歌曲電視大賽,獲西南片區預賽第二名,代表省赴昆明參加半決賽、到青島參加決賽,獲三等獎。 2004年,學生參加州少兒歌曲電視大賽,獲一等獎。 2005年,黃璐揚參加省書信大賽,獲二等獎。參加全國「啟文杯」優秀作文大賽,石雅楠獲一等獎。 2006年,龍雅丹劉曉彤五個同學參加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獲獎後,他們的作品被選送日本展出。劉曉彤、吳厚麗參加州少兒科幻繪畫比賽,獲二等獎;參加省比賽,楊琛、劉舒揚獲二等獎,吳厚麗獲三等獎。 2008年,廖世捷吳宇航獲「全國小學生金牌作文大賽」一等獎和「金牌小作家」稱號;多名學生獲「銀牌小作家」、「銅牌小作家」稱號。等等。   這一時期,學校黨支部在學校工作中發揮了核心作用,2000年被縣委評為「機關紅旗黨支部」。次年,獲州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團隊工作也受嘉獎,2001年,教師胡巍被團州委評為「優秀團干」。少先隊在活動中充分利用「校園小雛鷹」廣播站、主題隊會、黑板報、圖書角、圖書室等,對隊員進行教育,開展多種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2004年,周毓霞被團州委評為「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2005年,楊晗忠被評為「全省十佳少先隊輔導員」。   基層教育工會和退休教師小組也為學校做了大量工作。 2001年,王保生被省總工會評為「工會先進個人」,學校被州評為「教代會評估合格學校」。 2002年,參加省首屆法律宣傳與法律知識競賽,教工董兆娟獲優秀獎,劉仕蘭獲二等獎。90年代成立的退休教師協會小組,為學校做了不少工作。舉辦家長學校,出「關心下一代」專刊,給學生作思想品德教育報告等。退休教師石儒昌自費創辦「家長函授學校」,受上級有關部門多次嘉獎。 2001年,受省表彰為「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後獲全國婦聯、教育部表彰為「家庭教育先進工作者」,其家長學校被表彰為「全國示範性家長學校」。   這一時期,學校由於工作全面推進,效果顯著。2000和2003年獲州委、州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2004年,州政府督導室到校督查,評定一小為「辦學水平先進學校」。2002和2005年,先後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08年,獲省委、省政府授予「紅旗文明單位」稱號。

學校資源

為適應現代化需要,學校購置電腦、電視機、投影機、攝像機等設備,建多媒體教室。2004年,建起遠程教育室。培訓教師,使之都取得中級信息技術合格證,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微機室長期向教師開放,使教育教學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改活動,大膽創新,探索新的路子。由於組織得法,加上教師的努力,教改取得豐碩成果。 回顧學校100多年的歷史,無數教育工作者為之付出辛勤勞動,有的甚至是畢生精力,才取得今天的輝煌。學校歷任校長多為黎平境內治學有方的人士。清末和民國時期歷任校長為王善文、李欣然、趙中山、張紹炎、趙學烺、陳玉田、張季華、張家俊、石開元、石燦麟、舒文堯、彭友三、趙永嵩。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歷任校長為張樹華、易治化、熊玉山、楊廷漢、左顯明、歐德武、張澤夏、鄧吉英、顧朝建、唐紹江、黃永英、祝守國;副校長為廖正中、張世堪、謝夢紅、高景燦、周士德、石龍、潘滿和、韓祥禎、吳芳。至2009年,學校有專任教師76人,保健教師1人;教師學歷,大專以上69人;職稱結構,小學高級教師67人,一級教師7人;高級教師中,省級骨幹教師3人,州級骨幹教師5人。   長期以來,學校由於師資力量強,治學嚴謹,教學效果顯著。所以在民國時期,有農村和外縣的學生前來就讀。但只有男生,學校被稱為「男小」。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有女生入學。學校開辦百餘年來,畢業學生上萬。現有教學班31個,在校生1842人,其中女生827人。   學校辦學條件,在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發生了巨大變化。現有5棟磚混結構教學樓,兩棟教師宿舍。校園占地面積6331平方米,建築面積3345平方米。設備齊全,有專用多功能教室、儀器保管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少先隊活動室、體育器材保管室、會議室、辦公室等。實驗儀器達省標準。另有微機29台、電視機17台、攝像機1台、投影儀1台、實物展示1台。所有儀器已滿足「普實」需要。有圖書2.74萬冊,其中含電子圖書1.2萬冊,生均15.69冊。   如今的城關第一小學,在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正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再創教育教學的新局面。

雷鋒榜樣

「文革」結束,學校即恢復少先隊組織,開展活動。每學期學生做的好人好事達4000多人次以上。五(2)中隊的楊春暉同學與二小的兩個同學共挖得1壇銀寶,共100個,重60多斤,全部交給國家,一時傳為佳話。一(2)中隊的陳俊同學拾得大筆人民幣,交學校歸還失主。失主寫詩交學校讚揚:「學習雷鋒見行動,風流人物數今朝;陳俊同學人雖小,拾金不昧品格高。」學校還經常收到機關單位和群眾的送來的感謝信。助人為樂成為學生的好品質,東關村孤寡老人朱奶奶、田婆婆,連續4年得到隊員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們特地請人向省、州、縣教委寫感謝信。州教委在《教育簡報》刊登《黎平縣城關一小開展學雷鋒受群眾讚揚》的報道。1983年,團省委授予一小「紅領巾學校」獎狀和大隊旗。1988年,全國少工委殘疾人聯合會表彰六(4)中隊為「助殘活動先進集體」,共青團中央、國家少工委授予「少先隊紅旗大隊」稱號等等。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先後建立球類、棋類、科技、繪畫、音樂、舞蹈等興趣小組。每組明確指導教師,開展或參加校內外競賽活動。其中尤以乒乓球、科技組最為活躍。1978年,學生高大彤代表省在湖南桃園賽區參加全國少年乒乓球女子組競賽,獲得好成績;參加州少年乒乓球賽,高江平獲第一名,赴省獲第六名,獲團體第二名。州體委定一小為「州乒乓球運動傳統項目學校」。科技組積極創造科技作品,1982年在校內展出70多件,受州政府表彰為「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學校基層工會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工作,1982年獲省教育廳、教育工會授予「先進集體」稱號。基層工會成立「教工之家」,組織職工開展各種活動,成立互助儲金小組,為30年教齡教工進行免費體檢,為困難教工捐款解難等,多次獲表彰。1982年,鄧吉英代表基層工會出席省「五講四美,為人師表」表彰大會,學校被評為「五講四美、三熱愛學校」。1983年,工人程良越受省教育工會表彰為「工會積極分子」。1984年,教師雷咸珍受國家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班主任」。1986年學校基層工會被州、縣評為「先進教工之家」,教師黃永英受省教育工會表彰為「優秀職工之友」。1987年,州授予學校「文明單位」稱號。1988年,教工之家被州表彰為「模範教工之家」。1989年,秦玉文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受國家教委表彰。 90年代,學校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90年,一小被定為實施聯合國教科文《提高小學教育質量聯合革新計劃》(簡稱《JIP計劃》)學校。實施3年,效果顯著。1992年,被評為「貴州省實施《JIP計劃》先進學校」。   教師參加各種業務競賽,成績突出。1991年,吳代英的思想品德課《路標》錄像,獲州三等獎,推薦到省,評獲一等獎,後送國家教委選播。1993年,參加州優質課競賽,5名教師分別獲三等獎。鄭茂平在獲州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一等獎後,參加省競賽獲二等獎。教學論文競賽,趙光平的論文《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素質》,獲州三等獎。鄭茂平的論文獲州一等獎,雷咸瑛的論文獲優秀獎等等。一小被縣教育局評為「教研教改先進學校」。   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利用升旗儀式或班、隊會,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法律,講道德。清明節,祭掃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建軍節,慰問解放軍,進行擁軍教育;老年節,慰問退休老教師、敬老院老人,進行尊師和敬老愛老教育。1991年,六(1)中隊獲團省委、省少工委授予「『五有』建設達標紅旗中隊」稱號;州政府教育督導室授予一小「德育先進獎」。1992年,學生張茂生等5人被評為省優秀少先隊員。1995年,學校被州委、州政府和凱里軍分區評為「擁軍優屬先進單位」;被團省委、少工委表彰為「紅領巾示範學校」。1997年,學生李德堃、趙越參加省「學法律,講道德」讀書活動,獲優秀獎。1999年,學校被定為全省「中國少年雛鷹行動試點學校」,楊芳、劉偉被團州委評為「優秀少先隊員」。   加強學生的智育教育。教師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認真做好課外輔導工作,使學生智育發展文化水平提高。1991年,組織學生赴凱里參加奧林匹克小學數學競賽,鄒雄宇、王遠智獲二等獎,吳興成、盛明傳、石劍林獲三等獎,

視頻

黎平縣城關一小舉行新生拜師入泮儀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