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龍溪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龍溪鎮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有2100餘年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市區40公里,距雙流區35公里,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28公里。

黃龍溪鎮面積為50.4平方公里,人口為3萬(2013年)。

黃龍溪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也是全國重點鎮。



建制沿革

黃龍溪建鎮已21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據《仁壽縣誌》載:「赤水與錦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云:「黃龍見武陽事,築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年),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像龍牙,黃龍所春之地,著屬武陽,公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旅遊資源

黃龍溪鎮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鎮上的居民就生活在這幽靜古樸的環境中。最早系統地將黃龍溪鎮推出亮相的,當數中國貿易總公司。1990年,該公司在向全國贈閱的一期出版物中,以《古鎮黃龍溪一瞥》為題,詳細介紹了古鎮的歷史,諸葛亮兵屯牧馬山,以及古鎮中醫後繼有人等情況。並用大量的古廟、古樹、古街巷、古浮橋及古老木器、篾器照片,展示了黃龍溪「古鎮風光好,古鎮民風淳」的景象。同年,《中國民航》、《西南航空》等雜誌開始不惜版面介紹黃龍溪古鎮風情。在』92中國友好觀光年」中,省旅遊局和西南民航管理局聯合將黃龍溪古鎮推為8條精選旅遊線路之一。黃龍溪古鎮現存的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杆欄式吊腳樓。黃龍溪,到處瀰漫着氤氳的青霧,幽深的街道,彎彎曲曲,兩旁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一家挨一家,樓下臨街的大都是店鋪,騎樓式的建築,門前飄着一面藍底白字的小旗,什麼「魚香子」、「呂回頭」、「唐酥店」等。二樓的房子,靠近內街的用作住宅,靠近河邊的用來做生意。走過一條街,又見一道巷,腳下光溜溜的青石路,烏黑髮亮的門板,古色古香的招牌,透着濃濃古意。

黃龍溪的古文化旅遊景點多如璀璨的珍珠,從景區上可以分為三個以水相連的古景區域,分別核心景區、擴散景區和延伸景區。

黃龍溪的核心景區是以古鎮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區,她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古鎮上還擁有的「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千年古樹伴古鎮」等都嘆為全國奇觀,古鎮鎮江寺對面是錦江與鹿溪河的交匯口,錦江水清、鹿溪水褐,可見「黃龍渡清江,真龍內中藏」的景觀,泛舟水上,空靈飄逸,吟詩品茗,如夢如歌。從鹿溪河口泛舟而上三公里,即到了黃龍溪的擴散景區,該景區有著名的「大佛寺」 和「觀音寺」,兩寺坐落在兩山之上,遙遙相望。北岸邊即為「大佛寺」大佛寺原建於明代,鑿刻在象冊陡峭的崖壁上,高二丈余,史稱為「蜀中第二」的小樂山大佛。觀音寺,坐落觀音山上,普渡人間。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是「黃龍五島」之一,小島現存川西僅有一座不沖古磨水碾-「陳家水碾」,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引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回憶......

正是古味十足,古色古香才吸引眾多影視界朋友,成為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後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餘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民俗文化

黃龍溪的種茶歷史悠久,黃龍溪歷史上即為茶葉之鄉和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茶文化底蘊深厚。「武陽買茶」之說說明了黃龍溪是川西最早的茶葉市場之一。黃辣丁等魚也是主要的特產,「芙蓉豆花」,「焦皮肘子」等是黃龍溪美食特產。

黃龍溪不但有豐富的古文化、水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生態農耕文化,還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影視文化和飲食文化。

黃龍溪真乃「廣都樊鄉」的人間仙境!黃龍溪以它亘古的情懷和悠遠的歷史吸引着天下遊人的到來!


歷史文化

黃龍溪鎮歷來就是成都南面的軍事重鎮。傳說蜀漢時,諸葛亮南征,曾派重兵把守於此。黃龍溪原名永興場,原址在府東岸的立新村境內,毀於一場大火,故又名"火燒場",後遷至府河兩岸建場。21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輩的足跡;蜀漢政權在此萌芽催生;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馬;唐宋時期日見繁榮,黃金水道成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時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徑流傳着歷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錯落的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奇特景觀;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的全木結構古戲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樹掩映着古鎮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繹着客家文化的風雲;三縣衙門訴說着民國時期的歷史;陳家水碾令遊人發散思古之幽情;古樸的民風民俗增添了小鎮無窮的魅力;兵家必爭、商賈雲集從而孕育了豐富的碼頭文化;獨具特色的川西田園古鎮風貌成為西南第一的天然影視基地。古鎮名揚中外,游者慕名而至;憑弔古物,品玩老街、尋覓人文、寄情山水……

古鎮內,路面青石鋪就,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大多建於明末清初,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民居的門前屋頂細部尤為精彩,木雕、磚雕、繪畫等工藝技術嫻熟,造型生動。院落之間廊廡穿插,廳堂軒昂,體現傳統古建築的鮮明特點。做生意的人家,廳堂內掛滿了橫幅字畫,用玻璃鏡框鑲嵌起來,精緻而雋秀,與周圍的古建築渾然一體。1983年,當黃龍溪古鎮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時候,峨嵋電影製片廠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就選這裡做外景地,後來,《海燈法師》、《芙蓉鎮》、《家春秋》等多部影視劇也在此拍攝。因為這裡原汁原味的古鎮風情,是那些人造影視城根本無法比擬的。古鎮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誌,遊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黃龍溪的魚也是一絕,老人們說:「七上八下九歸沱」,說的是每年從小寒、大寒節氣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魚兒成群結隊溯江而上到此產卵,所以黃龍溪魚產甚豐。當地最地道的吃魚方法是在船上,來一鍋「河水煮活魚」,看似粗鄙的吃法卻能讓人盡享野味之鮮美。古鎮裡明清木柱青瓦的吊檐民居比比皆是,沒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磚一瓦間無不流露出質樸氣息。小鎮中有一條街道因過於老化,推倒後按照過去的風格仿建,但一眼望過去,卻怎麼也脫不了仿的氣息。經過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依舊保存完整。現存的古街坊有7條,街內兩旁多為明清時期建築,屬全木穿斗結構,嚴謹的廊坊式古代建築樣式融入其中,街面由紅砂石板鋪成。現存的76套民居亦多為兩層高的明清風格建築,青瓦粉牆,欄杆窗欞鏤刻精美,傍水而建。臨江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是古蜀民居「杆欄」文化的體現。古鎮內尚有三座完整的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皆坐落在正街上,形成黃龍溪古鎮一街三寺廟,且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獨特格局,再加上鎮外的兩座宏偉的古寺廟,更給黃龍溪增添了古意。

古鎮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茶館,路兩旁、河堤上、竹林下,「一」字展開的竹台、竹椅、竹凳,還有花花綠綠的太陽傘,成為古鎮上一道誘人的風景。喝茶對於古鎮上的人來說,那是與吃飯並列的頭等大事,馬虎不得。他們用本地產的茉莉花,沖在蓋碗裡,一些茶館有時也有上好的竹葉青、峨眉雪蕊這樣的好川茶。一碗茶十五塊錢,便可以坐一天,尤其是老人們,大清早上館子遛鳥兼喝茶,花錢不多,卻是一種悠閒、雅致的享受。每年正月初二晚上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 「燒火龍」是黃龍溪最馳名、最傳統的文化體育活動,以其嫻熟的技藝和獨特的煙花配方,享譽海內外。此習俗源於南宋,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先民根據「龍見武陽赤水」和「龍生九子」等故事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火龍燈舞」。火龍已經成為黃龍溪一年一度新春的「保留節目」。

黃龍溪鎮現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萬人,幅員面積5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丘區鄉鎮,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旅遊服務設施從無到有,現有高中檔賓館、飯店10多家,大小餐館100多家,購物點70多處,旅遊船隻多艘,黃龍溪已成為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3]。


風景名勝

1、古街坊:

2100多年的歷史變遷,古鎮依舊保留完整,現有明清時代街坊七條,街面全由石板鋪成,兩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寬度3.44米。

2、古寺廟:

古鎮內有三座完好寺廟,古龍寺、鎮江寺、潮音寺,都位於黃龍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廟,街中有廟、廟中有街的景觀,鎮外還有2座大寺廟,建築宏偉,吸引眾多遊人。

3、古建民居:

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主街道由石板鋪就,兩旁是飛檐翹角杆欄式吊腳樓。現有明清民居76套,一樓一底,傍水而築,臨江「吊腳樓」體現了古蜀民居「干欄」文化特色。

4、古樹:

鎮內現有樹齡800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盤根錯節的樹根和濃蔭蔽日的樹蓋,增添了古鎮的濃郁的古貌古趣,古鎮在鹿溪河畔鎮龍溝內還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條龍的千年古樹烏臼樹,外觀非常奇特,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5、古崖墓:

場鎮周圍多次發掘漢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銅璽等大批文物,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6、古佛洞:

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依山傍水,隔河遙望,頗為壯觀。7、古佛堰:金華庵下府河上攔河築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設施,黃龍溪萬畝良田依舊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

7、古戰場:

歷史上常為兵家必爭之地,流傳着蜀王、諸葛亮、張獻忠、楊展在此大戰的傳說。

8、古風民俗:

黃龍溪鎮還保留許多民風民俗,如打更、放生會、龍舟會、燒火龍、觀音會、川劇座唱等習俗。

9、三縣衙門:

歷史上黃龍溪屬"金三角"地帶,民事、經濟糾紛、匪患困擾三縣(華陽、彭山、仁壽),遂設三縣衙門(今聯合辦事機構)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4]

10、陳家水碾:

陳家水碾起於清朝嘉慶年,以一溪之水碾一村穀物,擔穀物用時少頃。閘起而作,閘謝而落,水流稀薄而力不可估也。從鹿溪河口沿錦江上游二公里是陳家小島,小島現存川西保留的一座不沖古磨水碾-「陳家水碾」, 碾橋之畔有筒車8輛,灌田800餘畝。陳家水碾是上起成都、下至樂山最有名的水碾,其興旺史截至於20世紀70年代。現今,陳家水碾已經形成一個水碾島,是「黃龍五島」之一,當車行近水碾島時,遠聞吱吱啞啞的古碾聲起了人們幾多農耕文化的甜蜜回憶;島上遮天蔽日的處林,柔和了炎炎烈日,使人忘記了城市的喧囂。

11、鹿溪曉月:

夜晚的黃龍溪,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這樣的安靜遠離了大都市,遠離了平日裡的那些紛紛擾擾,於是整個心就在黃龍溪安靜了下來。月亮在古鎮的上方升起,勾勒出整個古鎮的輪廓。俯瞰夜晚的古鎮,恍如隔世。

黃龍溪古鎮

黃龍溪古鎮

參考來源

優酷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