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龍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龍戲

中文名稱;黃龍戲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Ⅳ-101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吉林省農安縣

保護單位;農安縣黃龍戲傳承保護中心

黃龍戲創建於1959年,是流行於吉林長春市所屬農安縣的一個新劇種,因該縣系遼金時代的"黃龍府",故得名。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它是以東北皮影 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

2008年6月7日,吉林省農安縣申報的"黃龍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遺產序號:702 Ⅳ-101。

趙貴君;級非遺傳承人

歷史淵源

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她是以東北皮影 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1958年12月,農安縣文化主管部門根據吉林省文化局關於創地方新劇種的指示精神,決定創建本地戲曲劇種,1959年1月編演了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新劇種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1]

藝術特色

黃龍戲,吉林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2]

傳承保護

作為新中國培育起來的劇種,黃龍戲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風雨歷程,至今仍傲然挺立。它成長的路途並不平坦,在50多年中,曾多次歷經困境。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中,黃龍戲日趨成熟,並迎來了復興的春天。[3]

自上世紀80年代 初到90年代中期,由農安縣劇團排演的《無事生非》、《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鷹格夫人》等大型劇目,曾在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全國地方戲曲匯演,布拉格國際舞台美術展覽活動中共獲20個獎項,黃龍戲因此而聲名遠播。

黃龍戲 屬農安客觀存在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獨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寶"---黃龍戲。黃龍戲的內容主要反映遼金時期歷史人物在黃龍府一帶的活動,聽起來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極具表現力,其中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鍾

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瀕危狀態

多年來,在農安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安縣文化局、黃龍戲劇團為保護和發展好黃龍戲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艱苦努力。但是,在大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作用下,黃龍戲的發展舉步維艱,亟待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和挖掘: 一、後繼乏人問題突出。一方面,原有藝術人才老化,骨幹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後續藝術人才短缺,青年演藝人才斷檔。造成了藝術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 二、藝術研究和傳承不力問題嚴重。缺乏對黃龍戲的歷史源流、文化內涵、藝術特色等的系統挖掘、整理、研究和總結,一些傳統藝術絕技瀕臨失傳。 三、工作保障不力問題嚴重。一方面,演員服裝、道具、舞台設備短缺不足,陳舊老化,亟待補充更新;另一方面,沒有排練場地,經費短缺,難以維持正常的戲劇生產。這是制約黃龍戲發展的「瓶頸」。

相關視頻

黃龍戲——搞笑

吉林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工作匯報展-黃龍戲匯報

參考資料

  1. [非遺黃龍戲]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8-6-9
  2. 深讀長春 | 留住鄉愁記憶——農安「黃龍戲」 , 搜狐 2017-10-02
  3. 黃龍戲的春天 , 吉林演出網 時間:201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