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領牡丹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領牡丹鸚鵡
黃領牡丹鸚鵡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黃領牡丹鸚鵡
拉丁學名:Agapornis personatus
別稱:黃領黑頭牡丹鸚鵡、黑偽裝情侶鸚鵡、
黃襟黑牡丹鸚哥、面罩愛情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亞科:鸚鵡亞科
族:非洲鸚鵡族
屬:牡丹鸚鵡屬
種:黃領牡丹鸚鵡
亞種:無亞種
命名者與年代:Reichenow, 1887
英文名稱:Yellow-collared Lovebird

黃領牡丹鸚鵡(學名:Agapornis personatus)[1]:是一種小型的鸚鵡。體長14-15厘米,體重43-47克。顏色鮮艷,體形胖乎乎如桃臉牡丹鸚鵡,頭較大,顯得體態短小。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頭部為黑色,猶如戴上黑頭罩。它的頸部和胸部為黃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綠色。跗跖很短,腳灰色較粗大。黃領牡丹鸚鵡的顯著特徵是白眼圈和紅色的鳥喙。棲息在熱帶叢林及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區活動,平常多十幾隻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它們主要吃穀物種子,也吃果實和綠色蔬菜或草籽。原產於非洲,容易繁殖,已作為寵物在世界各地飼養。由於生長在熱帶,人工飼養時黃領牡丹鸚鵡對低溫耐受差,容易受凍傷。[2]

形態特徵

黃領牡丹鸚鵡體長14-15厘米,體重43-47克。顏色鮮艷,體形胖乎乎如桃臉牡丹鸚鵡,頭較大,顯得體態短小。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頭部為黑色,猶如戴上黑頭罩。它的頸部和胸部為黃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綠色。跗跖很短,腳灰色較粗大。黃領牡丹鸚鵡的顯著特徵是白眼圈和紅色的鳥喙。雛鳥孵出時身上被覆淺紅色絨毛,幼鳥顏色較成鳥黯淡。人工培育的黃領牡丹鸚鵡身體的顏色出現變化,頭、頸和胸變為橙紅色,還或有一種藍色型的品種在1927年出現,胸、頸為白色,背、翅、尾和腿為淺藍色,喙也變為粉紅色或黃色。

生活習性

在有水源的地區活動,平常多十幾隻一小群活動,有時也會一百隻左右聚集。它們主要吃穀物種子,也吃果實和綠色蔬菜草籽。黃領牡丹鸚鵡在繁殖季節會因為爭奪領地或配偶發生爭鬥。它們的喙十分強壯,在爭鬥時是危險的武器。由於生長在熱帶,人工飼養時黃領牡丹鸚鵡對低溫耐受差,容易受凍傷。它們的叫聲銳利、多變。籠養的黃領牡丹鸚鵡與黑臉牡丹鸚鵡叫聲雖不大,但愛鳴叫,有時十分惱人,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剛引進飼養時非常敏感,適應期長,適應後大多變的強壯。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旱季,約在3-4月及6-7月。在野外,黃領牡丹鸚鵡在樹洞中營巢,巢材有樹皮、枯草、樹枝等,巢較大,接近球形。黃領牡丹鸚鵡多由雌鳥營巢,雌鳥會獨自攜帶巢材活動,這是區分性別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野生的黃領牡丹鸚鵡除炎熱的夏季,其他時間都可以繁殖。它們為單配製,雌雄會相伴終生。卵生。一次產4-6枚卵,人工飼養常有未受精的情形發生,孵化期約18-23天,有時雌鳥在第2枚卵生下後才開始孵蛋幼鳥約1個月後羽毛長成,育雛期間需提供足量的食物供親鳥餵食,親鳥如缺乏足夠礦物質可能會拔幼鳥的羽毛,建議可於2星期左右或更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棲息環境

野生黃領牡丹鸚鵡多棲息在熱帶叢林及草原,包括紅松林地、河岸森林、金合歡林帶、無花果林。 棲息地與濕草原有密切相關。主要棲息於充滿樹木的河谷地區,會在600-1000米之間的林區活動,有時候會依照不同季節前往高地林區、平原地區和草地活動。

分布範圍

野生黃領牡丹鸚鵡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亞中部、北部及東部海岸,在肯尼亞南部、贊比亞西南部的卡夫國家公園內,津巴布韋西北方的維多利亞也分布。由於繁殖容易,它們很早就成為人類的寵物,在世界各地的寵物商店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視訊

牡丹鸚鵡日常生活管理 lovebird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