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閣鎮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鎮域面積76.5平方千米(2017年),面向獅子洋和珠江出海口,毗鄰港澳,與東莞市隔江相望,是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群的中心和樞杻。鎮轄下黃閣社區和14個行政村。全鎮常住人口55458人(2017年)。

2011年,黃閣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8%;鎮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1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13.62%。

2019年10月,黃閣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歷史沿革

黃閣舊名鳳凰閣,又名黃旗角。因村後一小山崗鳳凰閣而得名。宋代簡稱凰閣。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中原漢人麥氏五兄弟因戰亂及傳聞皇帝失妃事件,懼禍及而攜家眷二百餘人南遷到此定居,改凰閣為黃閣,隱寓相府台閣之意。據《麥氏族譜》載,宋咸淳九年(1273年)三月十六日,南雄府始興縣十四鄙牛田坊珠璣巷麥必榮、麥必秀、麥必達、麥必端、麥必雄五兄弟攜家眷200餘人南遷至珠江口,遇狂風大浪,登岸定居,住麥屋山。後散居至海南、廣州、湛江、東莞、南海、順德、中山等地,其子孫繁衍至今。據《小欖麥氏族譜》記載:「必達祖至黃閣,隸香(山)捐錢十萬,立石基以防水患」,從現有史料看,黃閣「石基」可能是番禺南部最早的圍墾和石堤工程。原來南沙鎮深灣村有麥必榮、麥必達墓,後來1994年建設虎門大橋,黃閣麥氏後人把兩祖墓遷回黃閣大鶴山(犁頭嘴)。鎮境連片的沙田,多為南宋以後的700多年間人工圍墾而成。

原屬東莞縣,後改屬香山縣。1958年設黃閣公社,1959年劃歸番禺縣。1980年改黃閣區。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設立黃閣區;1987年建立黃閣鎮,隸屬番禺縣;1992年,番禺撤縣設市,黃閣為番禺市黃閣鎮;2000年,番禺撤市建區,黃閣為廣州市番禺區黃閣鎮;2005年,黃閣從番禺區析出劃入南沙區,為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黃閣鎮下轄黃閣社區和東里村蓮溪村大塘村大井村南涌口村亭角村坦尾村蕉門村東灣村新海村留東村烏洲村、小虎村、沙仔村等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黃閣鎮吉祥路1號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黃閣鎮位於東經113.4度,北緯22.8度,東臨獅子洋,與東莞市隔海相望;南與橫瀝鎮以蕉門水道為界;西與番禺區的魚窩頭鎮以騮崗水道為界,北與番禺區的石樓鎮以蓮花山水道為界,鎮域面積76.5平方千米(2017年)。

地貌

黃閣鎮全鎮丘陵山地占鎮總面積的13%,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27%,平原占總面積的60%,總體分布是「一山三水六平原」。

氣候

黃閣鎮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2-13℃,7月平均氣溫32℃,全年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3-4℃,年平均降水1500毫米。夏秋季受颱風影響較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較為濕潤。

自然資源

截至2015年,黃閣鎮水產資源有鰣魚、黃魚等,有常年在江河附近繁殖的鮑魚、鰻魚,甲殼、貝類等。

人口民族

全鎮常住人口55458人(2017年)。全鎮以漢族為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全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7.7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67%;限上批發零售總額24.5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8.36%;限上住宿餐飲營業總額0.2875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9%;限上服務業產值16.0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52.08%;進出口總額43.6億美元,同比2012年增長15.7%,實際利用外資2370萬美元,完成年度計劃158%;合同利用外資3859萬美元,完成年度目標計劃154%。稅收總額125.24億元(國稅110.51億元,地稅14.7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19%;鎮本級財政補助收入1.8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65%。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8227.5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9.08%。

第一產業

2000年,黃閣鎮農業總產值1.6億。全鎮有耕地面積22908畝,農業人口有29387人。水稻種植面積33900畝,平均畝產314kg,總產10636噸:香蕉2259畝,平均畝產1393公斤,總產3147噸;荔枝1880畝,總產862噸;水產養殖面積6081畝,各種水產品產量2837噸。

第二產業

2014年,黃閣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52.6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1.07%。

截至2015年,黃閣鎮的規模以上企業58家,從業人員達30951人。轄內有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已形成汽車工業、裝備製造業、精細化工、港口物流等產業基地。

第三產業

2014年,黃閣鎮限上批發零售業產值30.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4.9%;限上住宿餐飲業產值319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1.06%;限上服務業產值22.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4%。

黃閣鎮3 原圖鏈接 [http://www.wjw.cn/baoxian/detail-696696.html 圖片來源於全球五金網

社會事業

教育文化

2013年,黃閣鎮有中學2所,小學6所,幼兒園13所,在編教師388人。鎮中心幼兒園建設正在辦理財政評審手續;麒麟新城幼兒園改建工程進入收尾階段;實驗幼兒園設計圖正在修改。有麒麟隊4支、醒獅隊19支、廣場舞蹈隊10支、曲藝樂社2個,群眾性文化社團會員達1000多人。開展文化惠民工作,推進麒麟廣場和東里、蓮溪、大塘、大井4個村綜合文化室升級改造。「送戲下鄉」公益演出5場,播放數字電影180場。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全鎮有醫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衛生站13所,有醫護人員272人。有敬老院1個,工療站1個。

社會保障

2013年,黃閣鎮完成職業培訓775人,扶持本地勞動力創業53人,帶動再就業550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1800人,公益性崗位就業222人。

基礎設施

城鎮建設

2015全年完成徵收土地12宗,徵收土地面積1179.724畝;完成農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337宗,拆遷房屋面積46393.76平方米;麒麟新城安置區選房安置入住394戶,安置房認購面積64359.38平方米。重點抓好烏洲村整體搬遷,已簽訂拆遷補償合同252戶,已辦理合同結算227戶。

鎮村建設

2013年,黃閣鎮有序推進鎮內12個村水改工作,亭角村完成施工,東里村完成主管鋪設,南涌口、坦尾、留東、新海、沙仔5個村完成水改招標;大塘、蓮溪、大井、東灣、蕉門5個村完成初步設計和立項。協調打通「斷頭路」,黃沙快線新海段、留東段建設重新啟動。推進大塘村西涌蠔頭街道路等6項「村村通公路」建設,完成東里村新山塘道路建設,其餘5項正在施工。完成納入南沙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計劃6座公廁建設。完成垃圾分類收集點建設8個,落實鎮16小時環衛保潔制度,對全鎮約60公里河涌實行全天8小時巡迴保潔。全面開展「兩違」(違法建設、違法用地)「六亂」(亂擺賣、亂搭建、亂拉掛、亂強貼、亂堆放、亂開挖)整治,全年清拆違法建設、違章搭建15件,面積1034.86平方米,清理占用公共用地和違法用地5080平方米,整治占道經營、亂擺賣1358件次。

交通運輸

黃閣鎮內岸線資源優越,建有亞洲最大的汽車滾裝船碼頭、石化碼頭;道路交通網絡體系較為完善,有京珠高速、東部快線、進港大道、黃閣大道、市南路等多條交通主幹道;公共交通系統較為完善,地鐵4號線在鎮內設有三個地鐵站點,有南沙3號線、15號線等多條區內公交線路和蕉門至廣州南站、南沙至市橋等市內公交線路。

歷史文化

地方語言

黃閣的方言土語保存古代語言因素很多,黃閣話聲調中入聲特別多,而第三聲的聲調幾乎全部讀作第五聲。據考究,黃閣話應該是從粵北流傳下來的,並不是廣州或鄰近地區。

姓氏分布

黃閣人姓氏以張、李、陳、麥姓為主,其中張姓以大井村居多,李和陳姓以大塘村居多,麥姓以蓮溪村為多,又是黃閣最大的宗族。

歷史古蹟

古祠堂、古廟:

麥氏大宗祠:是黃閣麥氏家族開村先祖麥必達公祠,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在廣州地區各大名家祠中僅次於廣州陳家祠、沙灣「留耕堂」,排列第三位。該祠坐落在黃閣鎮蓮溪村宿國新街,與繼宗麥公祠、瑞輝麥公祠(現麒麟文化展示館)、子平麥公廳連城一線構成祠堂建築群,均坐南向北。宗祠內氣勢雄偉,工藝精湛,有石獅、石鼓、木雕、磚雕、壁畫等傳統工藝。新中國成立後,宗祠被國家列為地方財產。2000年經上級政府批准,退回給蓮溪村使用,2004年被列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宗祠:始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及一九九九年重修。據傳,張氏第二十四代張君政原籍范陽,於唐朝年間率領家眷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第三十代張峴因逃避戰亂遷入東莞博夏。宋末,第三十八代張友良遷居南沙黃閣大井,是大井張氏的始祖。張氏宗祠不但是祠堂,20世紀30年代初還是大井村第一所學校榕山小學的校舍。

李家祠堂:黃閣原有兩座李家祠堂,一座在張氏宗祠前面,是黃閣大塘李氏始祖祠堂。據說祠堂分三進,大堂叫「繼述堂」,牌匾現存於大塘村部。此祠堂門前有一大廣場,面對碧波蕩漾、十里風清的李家大塘。此祠堂曾用作中學用,後被拆毀改建為大塘小學,已變民居,不復原貌。

另一座位於大西街,是黃閣最大的祠堂,又稱「新祖」,堂號為「紹德堂」。1971年,該祠堂被拆平,村民把中心小學(原國民中心學校)破落殘舊的禮堂拆掉,把禮堂的磚瓦等搬到祠堂原址建成黃閣會堂,即現大塘公園。

陳家祠堂:現黃閣鎮大塘公園側黃閣供電所儲物樓舊址,與李家祠堂並排。祠堂身為蚝殼結構,頗具古典特色。祠堂有三進,堂號為「敦汭堂」。文革被拆毀。

將軍祠:座落黃閣鎮東里大街,初建於元朝,為東里村始建祖麥六三、麥公進的祠堂。該祠堂為黃閣古代官位最高的紀念祖祠,選料上乘,門面磚雕文飾精細,首進屏門通花木雕,戲曲人物故事為工藝精品。

瑞輝麥公祠:坐落於黃閣蓮溪村宿國新街,祠內有石碑記載該祠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該祠的建築規格稍遜於麥氏大宗祠,但用料、做工等在當時也是上乘的,磚雕、木雕圖案精美,文飾精細。該祠是黃閣麥氏第七代傳人麥光祖之祠,故堂名為「光裕堂」。

少山麥公祠:座落在黃閣鎮東里大街合德里巷口西側,座北向南,東里村明代先祖麥洪聚(號少山)之祠,始建於明代,現保存完好。

輔黨麥公祠:座落於黃閣鎮東里大街合德里四號,是東里村明代殷富之族祖祠,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大躍進」年代為老人院,曾是飯堂、託兒所,現保存完好。

天后古廟:歷史悠久,香火鼎盛,同佛山祖廟、德慶悅誠龍母廟、廣州黃埔南海神廟齊名,是廣東四大名廟之一。據傳,天后古廟是黃閣始遷祖麥必榮帶頭興建的,裡面供奉着天后娘娘。該廟在近八百年歲月里,經過多次修茸、擴建,特別是清代乾隆年間擴建,氣勢非常宏偉。清光緒十五年再次修葺後至民國二十年是天后古廟的鼎盛時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都舉行盛大廟會。可惜該廟在解放後被拆為平地,廟中文物流失殆盡。

古墓

麥必榮、麥必達兄弟合墓:該墓坐落在黃閣鎮東里山塘南岸大鶴山咀,是黃閣麥氏始祖與其兄的合墓。宋代咸淳九年(1273年,另一說法為1131年宋紹興元年),其兄弟五人攜家眷由南雄珠璣港南徒珠三角,其中麥必達留守黃閣,其兄麥必榮到東莞發展。兄弟兩人原葬於南沙深灣朱家祠後山,因建廣深珠高速路而遷葬回黃閣。此墓成為了歷史上廣東各地麥氏宗親聯繫情感的橋樑,每年重陽,廣東麥氏祭祖團及港澳宗親團拜祭此墓。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麥六三墓:該墓坐落於黃閣鎮葫蘆山右側。據墓碑記述,該墓乃麥六三及夫人之合墓。麥六三是黃閣始祖麥必達與詹太婆之子,於宋末元初進身仕元,率子公進帶兵作戰於廣西,平定動亂,官拜廣西提督總兵。主碑上書「宋廣西提督考六三麥公府君、妣曾氏一品夫人墓」。現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麥公進墓:始建於元代初,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是黃閣現存最具有氣派的墓穴。整座墓是高級石雕工藝墓,石雕花墓門內嵌主碑,上書「皇元襲封副將軍輕車都尉三世祖考公進麥公合墓,乾隆己丑科進士山西司下郎麥佑提寫碑文,道光癸巳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重修」。該墓坐落黃閣鎮東里山塘南岸的大鶴山咀,是元代副將軍麥公進與其妻徐氏合葬墓。麥公進乃東里麥氏三世祖,因隨父出征,仕元有功,官封副將軍、輕車都尉,是黃閣麥氏族人受古代皇朝封贈官位最高的人,因而每年重陽節該墓受麥氏祭祖團統一拜謁。現整座墓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劉氏夫人墓:該墓座落在黃閣鎮大塘村大仁山,建於清代光緒年間。其墓前石碑上書「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李母淑德劉氏夫人墓」,碑石右邊刻上「光緒丁丑年仲秋吉日辰祀男揚陛孫某曾孫某立」(因日久部分文字受損,故姓名不詳),在墓穴後邊立有一石碑,上刻「奉天誥命」。該墓主的兒子李揚陛,據說是東莞人氏,是清朝期間赫赫有名的政府高官,官銜「兵部尚書」。其官銜牌匾曾在黃閣大塘村李姓繼述大祠堂上掛,現存的老人親目此匾。繼述大祠堂於1958年間拆毀,此匾因而失存。該墓建造一流,雄偉壯觀,又是歷史名人古墓,有較大的歷史價值。現整座墓穴保存基本完好,2004年被列為區級重點保護文物。

古井

大井尹井頭:又名「尹城泉」,座落在黃閣鎮大井村轄內,始建於元朝,曾多次修葺,為石結構水井。據說,張氏鄉民曾被賜為尹城主(尹城主當時是一個官名封銜)。祖先開井為紀念這個官名,故稱「尹井」。又有的老人說,這口大水井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這裡一帶原是海水浸淹的湖田,非常缺乏飲用水。有一姓尹人氏深挖了一口井,想不到井挖好後,井水非常清甜,於是全村人都食用這口井的水,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尹姓人氏,因此稱這井為「尹城泉」,並在井邊樹碑紀念。此井雖已經歷幾百年的歷史,但經過歷代村民的多次重修翻新,一直沿用至今。在當今,即使村裡有了自來水,全村人仍喜歡食用「尹城泉」井水。由於井口成井字形,也較大,所以大家漸漸習慣稱這井為「大井」,村名也叫「大井村」。

三聖廟井:座落在黃閣鎮東里村轄內,水質優良,口感甜美,是東里村民自古以來的食用井水。此井的歷史與三聖廟有密切的關係。古時候,人們信奉神明,認為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水是神掌管的,村中人習慣稱此井水為聖水。古時設壇祭祀,人生洗禮,都到此井取水。村民如有喪事,為死去之人洗浴之水(俗稱「買水」),必須由其子先到此井台放下幾個銅錢,再到井中取水拿回家給逝者沐浴。

半天雲泉:又稱「天雲山泉」,在黃閣大山乸的半山腰。關於此泉的得名,黃閣相傳有一段故事。據說,元代副將軍輕車都尉麥公進當年曾來此山狩獵,公進將軍縱馬飛奔,不覺有點馬乏人渴。偶見林中小溪流水潺潺,便乘戰馬白龍駒尋源登山找到此泉。麥公進將軍飲後覺得此泉清澈甘洌,讚不絕口,隨行人員便請麥將軍給此泉命名。恰在此時白馬飲過此泉水後仰天長嘯,騰跳飛躍不已。將軍見此情景便說:「泉在半山白雲生出,且白馬騰跳如雲飛,就叫『半天雲泉』吧。」過去有不少名人至黃閣,都要請人挑「半天雲泉」的水沏茶品茗。1982年,此泉被開發為天雲汽水廠的水源,後因開採石礦而水源枯竭。

民風民俗

黃閣人除了有中國傳統的節日外,還有他們特色的地方。

以往,從年二十開始,黃閣人就開始為春節準備食品了,如煎堆、油角、年糕、糖環、炒米餅等,都是自家人齊齊製作,年輕一代已大多 不會製作了,尤其是糖環和炒米餅,只有五十歲以上的黃閣人才懂得如何製作。大多數人都到琳琅滿目的年貨商店裡選購節日食品了,而比較多保存下來的是製作煎堆、油角。

大年新春,以舞獅、舞麒麟為主,人們認為這兩種動物會驅邪、迎吉祥。每年的大年初一,黃閣的醒獅、麒麟都在該鎮鎮政府歡天喜地地起舞,繼舞進各村各家各戶,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

開燈是黃閣鎮四大村(大井村、大塘村、東里村、蓮溪村)特有的習俗,嚴肅認真又隆重。開燈是為上一年新生的男丁開燈,從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當地人按妊氏規定開燈的日子為嬰兒在祠堂掛燈,請來親朋戚友聚會,祈求來年吉祥。

「黃閣麒麟舞」是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古老的民間藝術,盛行已有一百多年,逢年過節、神誕醮會、秋色出遊,人們舞起麒麟,以表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故民間有「麒麟獻瑞」之說。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黃閣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相關視頻

南沙區黃閣鎮商會簡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