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芩食療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芩食療法
圖片來自搜狗

中藥黃芩的食用方法

  【中藥黃芩的中藥藥方】:

  1、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

  2、瀉肺火,降隔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氣管炎:黃芩、亭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8克,每日三次,每次片。(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4、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胳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併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節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生黃色沉澱,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澱物裝人布袋中加水過濾,烘乾,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5、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莽,酒浸透。曬千為未。每服5克,茶、酒任下。(《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芥150克,芍藥100克,甘草100克(炙),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黃芩湯)

  7、治淋,亦主下血:黃芩200克,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50克(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服15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溫服。(《聖惠方》黃芩散調)

  9、治崩中下血:黃芥,為細未。每服5克、燒秤錘淬酒調下。(《本事方》)

  10、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後,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細未,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瑞竹堂經驗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朮、黃芩、炒曲。上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12、治肝熱生翳,不拘大人小兒:黃芩50克。淡豉150克,為未。每服15克,以熟豬肝裹吃,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13、治眉眶痛,屬鳳熱與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未,茶清調10克。(《丹溪心法》)

  14、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10克。為未,酒服。(《怪證奇方》)

  15、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16、治產後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乾)、麥門冬(去心))各25克。上件,細切。每服15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

  17、治汗後餘毒頰腫痛:黃芩、瓜蔞、甘草上口父咀.每服25克白水煎服.(《普濟方》)

  18、治白癜風:用黃芩末茄蒂蘸搽好.(《仁術便覽》)

  【中藥黃芩的中醫附方】:

  1、黃芩膏

  《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黃芩膏[1]

  處方1:黃芩。

  製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大。

  功效與作用: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3歲服1丸,以濃鹽湯送下。

  摘錄:《永樂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聖惠》卷九十:黃芩膏

  處方2:黃芩75克、黃柏1.5克、梔子仁1.5克、黃連1.5克(去須)、竹葉100克、生地黃75克、胡粉1.5克、川大黃50克、水銀50克(入少水,與胡粉同研令星盡)。

  製法:除水銀、胡粉外,上銼,如豆大,以新綿裹,用豬脂1斤半入鐺內,於慢火上煎10餘沸,候藥色紫,去綿,以布絞去汁,候凝,下水銀、胡粉,以柳木篦攪令勻,膏成,以瓷盒盛。

目錄

視頻

糖尿病 康復治療 養生保健 食療 調理經驗 視頻書籍資料 尿糖 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