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腹梅花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腹梅花雀(學名:Estrilda quartinia)體型小,雄鳥具有鮮明的色彩,羽色華麗。第一枚初級飛羽纖小;嘴圓錐形;腳細弱。常在地面集群覓食,主要以種子為食,兼食昆蟲。會建造較大的半圓形鳥巢,每次可產4至5枚白色卵。營結群生活,大多十幾至三幾十隻結群活動於稀樹灌叢或稀樹草叢間,分布於非洲東部地區。

繁殖方式

每年9-10月間產卵及孵化為盛季,巢由雌雄鳥雙方共同建造7-10天左右,放置在一個枝繁葉茂的灌木或高出地面約1-5米的樹枝上,外部用粗草,內襯墊柔軟的植物纖維如軟草、花序和苔類,橢圓形結構,上方側面有入口處。每巢4-5卵,雙親孵育約12-14天。雛雞由父母餵反芻種子,離巢期約13-16天。[1]

形態特徵

黃腹梅花雀體型小,體長約10厘米,重約7克。雌雄同色,雄鳥羽色艷麗,雌鳥略暗,翅短;頭部顏色為灰色,鳥喙上部黑色,下部紅色;喉部白色,背部橄欖綠色,下腹部和尾部紅色,尾巴黑色,虹膜紅色,腳爪黑色。嘴形粗短;翅圓形,第1枚飛羽短小,不超過大覆羽;中央尾形闊而稍圓。[2]

生活習性

棲息於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稀疏灌叢、牧草地、耕地、乾草原和鄉村花園。營結群生活,大多十幾至三幾十隻結群活動於稀樹灌叢或稀樹草叢間,有時同麻雀或鴉類形成混合群。叫聲常常是一種尖細的「teei」或「tsi」音,但也有一種多變的吱喳聲或尖銳的叫聲;這些叫聲在棲止和飛翔時都會發出。主要取食草籽,也啄食稻穀和少量甲蟲、螞蟻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剛果,蘇丹,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贊比亞馬拉維津巴布韋莫桑比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無危(LC)。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