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文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石文廟,目前尚存石鋪大埕、下馬碑、泮橋、大殿、青龍盤柱、丹墀、殿前兩翼東西齋各10間,以及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盧廷撰寫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和明崇禎南京禮部尚書、抗清民族英雄朱繼祚書寫的「古紅泉」石碑等。黃石文廟,是莆田市十分罕見的文物建築珍品。
中文名 文廟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
所屬朝代 唐代
又 名 紅泉宮
建築風貌
黃石文廟現存建築占地面積2376平方米,規模宏大且保存完整,在福建省縣區級文廟規格類型中較為少見,具有較高藝術和文物建築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
始建於唐
黃石文廟初建於唐朝,歷經宋明兩個朝代,後來毀於倭寇戰亂,於清朝康熙年間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築風格,重檐斗拱,雄偉壯觀[1] 。後來黃石文廟大殿、丹墀、泮橋等,仍保存原有的建築風貌。廟前石埕還保存有兩塊高1.7米,寬0.3米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下馬碑。廟內則存有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文,以及明末東閣大學士、民族英雄黃石人朱繼祚所書的「古紅泉」石碣等。
建築歷史
黃石文廟今黃石谷城山,修築水塘,圍堰儲水,引山谷溪泉改造海灘地,並在興化灣畔創建一道海堤(今東甲遮浪),擋潮防汛,圍墾造田。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在廣大民眾的協力下,於唐元和癸已八年(813)海堤築成,墾田達到32200畝,這就是南洋平原的發端和雛形。後來百姓為了紀念倡導建塘灌溉、築堤圍墾造田的觀察使裴次元,而在黃石東井建造一座紅泉宮。到了宋代,黃石鄭莊人林光朝(號茗軒),因兩度應試落第,便在浙江吳興一帶從師求學,致力於錢塘聖賢陸景端,踐履學問的研究,通貫六經百家,一言一動都以禮為準則,學有創新,自成一家。 宋紹興九、十年間(1139-1140),當時光朝已26歲了,由錢塘返莆,「開門授教」在族叔林國鈞的資助下,在黃石東井「紅泉宮」辦「紅泉義學」,供館穀給四方來學的人,各地從他學習的每年不下數百人。克莊《興化軍三城山三先生祠堂記》稱:「初艾軒,來水南,學者空郡從之,而紅泉東井之學聞天下」。三十年任教中,被譽稱為「南夫子」。他的學生也有顯著的業績,形成了「紅泉學派」,其取巍科,登顯仕甚眾。朱熹24歲時路過莆田,赴同安任主薄時,特地前來東井聽林光朝講學,朱熹贊曰:「說一種道理,說導精神極好,聽為之踴躍鼓動,退而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如之念念不忘。」
相關典故
他曾到城山「松隱精舍」、金山「蒲弄書堂」、福清海口「龍山書院」等處講學,但主要講學地點還是「紅泉書院」,引為一郡所推,文為多士所服,他一意聚徒講學不復出,講學紅泉不書著,桃李遍地,開創了閩中理學——紅泉東井之學[2] 。因此,這所學校對於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宋代,理學教育思想占主要地位,傳授理學也蔚然成風,南渡後,艾軒最早在東南傳播獨樹一格的理學,受到南宋及後代官員學者的高度評價。林光朝作為首任宗師,曾為拜經堂題寫聯句:「黃石江平鄉相出;幾人傳說拜經堂」。他招學子講理學,培養考取進士和不少人才。
歷史起源
黃石文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創建於唐代,稱紅泉宮。1512年(明正德七年)改為文廟,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宮殿式,重檐歇山頂,後僅存丹墀、泮橋、照牆等。黃石文廟具有唐宋遺址,明清建築風格,保存比較完整,是莆田市僅存的兩座文廟之一。2009年12月26日,黃石文廟被批准為福建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全國縣一級以下的孔廟只有3處,黃石文廟是其中的一處,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