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皮果 | |
---|---|
![]() | |
圖片來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998864&sid=6211839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黃皮果 漢語拼音:Huánɡ Pí Guǒ |
黃皮果,中藥名。為芸香科黃皮屬植物黃皮的成熟果實。具有行氣,消食,化痰的功效。主治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疝痛,痰飲咳喘。[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黃皮果
拼音名:Huánɡ Pí Guǒ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ampee
別名:黃皮子、 黃彈子、黃彈、金彈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usena lansium (Lour.)Skeels [Quinaria lansium Lour.]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廣東通志》:食荔枝太多,以黃皮解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黃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Quina-ria lansium Lour.】的成熟果實。
採收和儲藏
7-9月果實成熟時採摘,鮮用、直接曬乾或用食鹽醃後曬乾。
原形態
黃皮 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2m。幼枝、花軸、葉軸、葉柄及嫩葉下面脈上均有集生成簇的叢狀短毛及長毛,有香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柄長4-8mm;小葉片5-13,頂端1枚最大,向下逐漸變小,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13cm,寬2.5-6cm,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不對稱,邊淺波狀或具淺鈍齒。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枝擴展,多花;萼片5,廣卵形;花瓣5,白色,匙形,長不超過5mm,開放時反展;雄蕊10,長短互間;子房上位,5室,密被毛。漿果球形、扁圓形,長1.2-3cm,淡黃色至暗黃色,密被毛。種子綠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多為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果實呈類圓形,直徑0.8-2.3cm。外表面黃褐色或深綠色,具有皺紋。果肉較薄。種子扁卵圓形,長1.1-1.4cm,寬8-9mm,厚3-4mm,棕色或棕黃色,具個規則皺紋。氣微,味辛、略苦。
化學成分
黃皮種子含黃皮新肉桂酰胺(lansiumamide)A、B、C、D。
性味
辛;甘;酸;溫
歸經
肺;胃經
功能主治
行氣;消食;化痰。主食積脹滿;脘腹疼痛;疝痛;痰飲咳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注意
《本草求原》:多食動火,發瘡節。
複方
- ①治痰咳哮喘: 黃皮果,用食鹽醃後,用時取五錢,酌加開水燉服。 (《福建民間草藥》)
- ②治食積脹滿: 醃黃皮果五錢至一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廣志》:消食,順氣,除暑熱。
- 2.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嘔逆痰水,胸膈滿痛,蛔蟲上攻,心下痛。
- 3.《福建民間草藥》:化氣消疝,除積止痛。[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