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瓜花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瓜花葉病

黃瓜花葉病
原圖鏈接

黃瓜花葉病毒(CMV)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毒病害,病毒可以到達除生長點以外的任何部位。黃瓜花葉病毒是寄主範圍最多、分布最廣、最具經濟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全世界所有煙草種植區均有該病毒的分布和危害。世界上分布在英國、德國、丹麥、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希臘、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巴西、愛爾蘭、摩爾多厄、瑞典、芬蘭、波蘭等地區以及中國台灣。

基本信息

中醫病名:黃瓜花葉病毒

外文名:CMV

黃瓜花葉病
原圖鏈接

常見症狀:子葉變黃枯萎

傳播途徑:黃瓜花葉病毒

病理概述

苗期染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呈深綠與淡綠相間的花葉狀,同時發病葉片出現不同程度的皺縮、畸形。成株染病新葉呈黃綠相間的花葉狀,病葉小且皺縮,葉片變厚,嚴重時葉片反卷;莖部節間縮短,莖畸形,嚴重時病株葉片枯萎;瓜條呈現深綠及淺綠相間的花色,表面凹凸不平,瓜條畸形。 重病株簇生小葉,不結瓜,致萎縮枯死。該病從苗期到大田期均可發生,發病初期葉脈呈半透明狀,幾天後就出現濃淡不均的典型花葉。病葉形成黃綠或深綠的泡斑,葉片扭曲畸形,葉尖細長呈鼠尾狀,葉基伸長,側翼變窄變薄甚至完全消失,發病早的植株明顯矮縮。病株根系發育不良。在田間普通花葉病與黃瓜花葉病很相似,難以區別,需要作血清學及電鏡鑑定。

為害症狀

危害症狀 黃瓜花葉病毒病為害症狀:整個生育期均可感病,苗期染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現濃、淡綠相間的花葉斑駁。成株染病開始嫩葉呈黃綠相間狀花葉,有明脈,病葉小不舒展,後出現皺縮,嚴重的葉反卷,質脆,植株矮化,下部葉片逐漸黃枯。瓜條染病,出現深、淺綠相間狀斑塊,果面凹凸不平或畸形。重病株,節間短且彎曲,上簇生小葉,不能結瓜,導致萎縮枯死。。[1]

發病特點

黃瓜花葉病毒病的發病特點:該病由病毒引起的。黃瓜花葉病毒(CMV)毒源主要在多年生宿根雜草寄主植物或保護地蔬菜上越冬,以桃蚜、棉蚜的有翅蚜為傳播媒介。還可通過汁液如嫁接傳毒,但種子不帶毒。發病適溫20攝氏度。甜瓜花葉病毒(MMV)種子可帶毒,由種子傳毒使幼苗或植株發病。

傳播途徑

黃瓜花葉病毒病主要由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甜瓜花葉病毒(MMV)侵染引起。病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由於鴨跖草反枝莧刺兒菜、酸漿等都是桃蚜、棉蚜等傳毒蚜蟲的越冬寄主,每當春季瓜類發芽後,蚜蟲開始活動或遷飛,成為傳播此病主要媒介。發病適溫20℃,氣溫高於25℃多表現隱症。CMV可通過蚜蟲和摩擦傳播,有60多種蚜蟲可傳播該病毒,煙田以煙蚜、棉蚜為主。CMV在煙株內增殖和轉移很快,侵染後24℃條件下,6小時在葉肉細胞內出現,48小時可再侵染,4天後即可顯症。CMV可侵染36科雙子葉植物和4科單子葉植物約124種植物。不能在病殘體上越冬,主要在越冬蔬菜、多年生樹木及農田雜草上越冬。

翌春通過有翅蚜遷飛傳到煙株上。蚜蟲以非持久性傳毒方式傳播該病毒,在病株上吸食2分鐘即可獲毒,在健株上吸食15—120秒就完成接毒過程。煙株在現蕾前旺長階段較感病,現蕾後抗病力增強。與黃瓜、番茄甜椒等蔬菜相鄰的煙田,蚜蟲較多時發病重。大田蚜蟲進入遷飛高峰後10天左右,開始出現發病高蜂。冬季及早春氣溫低,降雪量大,越冬蚜蟲數量少,早春活動晚;CMV輕。如翌春比較乾旱,旺長前溫度出現較大波動,有乾熱風,可導致CMV大流行。陰雨天較多,相對濕度大,蚜蟲發生少,CMV較輕。

防治方法

一、根據當地經驗選用抗耐病毒品種。

二、採用營養土或營養缽育苗,培育壯苗,適期定植,露地可在晚霜過後定植,保護地提早定植。

三、大田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管理。培育壯株,抵抗病毒發生。

四、及時防治蚜蟲。

五、發病初期及時拔除零星病株,帶出田外銷毀。用羅邦20%嗎啉瓜乙銅(攻毒擊斑)600倍加綠葉先鋒600倍液;武夷菌素600倍加植物葉霸600倍液噴施。每7至10天1次,連續防治3至5次。在抗毒劑中可加入植物生長或葉面肥,使黃瓜促壯提高抗病能力。[2]


相關視頻

小黃瓜出現花葉 菜農懷疑是病毒


黃瓜病毒病該咋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