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尾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尾鯝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黃尾鯝

拉丁學名:?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別 稱:黃尾、黃片、

黃魚、黃姑子

二名法:Xenocypris davidi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鯉科 Cyprinidae

屬:鯝屬 Xenocypris

種:黃尾鯝 X. davidi

分布區域:珠江海南島

長江黃河及東南沿海各支流。

黃尾鯝(學名:Xenocypris davidi)為鯉科鯝屬的魚類,俗名黃尾、黃片、黃魚、黃姑子。黃尾鯝是淡水生長的中小型魚類,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體長稍扁,頭小、尖,吻端圓突,口近下位,呈一橫裂,下頜有一發達的角質邊緣;背側灰色,腹部白色,鰓蓋後緣有一條淺黃色的斑塊,尾鰭桔黃色。主要攝食植物碎屑、腐殖質和底層着生的藻類,池塘養殖可投餵糠、麩。最適生長水溫22℃-24℃,耐氧能力近似白鰱。在自然界中,黃尾鯝1齡魚可達100-200克,性成熟期為2齡,繁殖季節在4-6月份,親魚集群溯游到淺灘產卵。 [1]

黃尾鯝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較銀鯝為厚。最大長400毫米,一般2年魚約200毫米。 頭小。吻鈍。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層。眼較大,側上位。眼後頭長大於吻長。鼻孔位於眼的前上部,至吻端與至眼前緣的距離約相等。鱗中大;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略下彎,向後伸入尾柄中央。

背鰭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或稍前.至吻端的距離小於至尾鰭基的距離。胸鰭末端尖,後伸不達腹腹起點。腹鰭末端不達肛門,其基部有l-2片長形腋鱗。腹部無腹棱或在肛門前有短的腹棱。臀鰭末端不達尾鰭基部。尾鰭叉形。   

鰓耙短,呈三角形,排列緊密。下咽骨近弧形,較窄。下咽齒3行,主行齒側扁,上端有長的咀嚼面,頂端稍尖;外側兩行咽齒細長。鰾2室,後室長為前室長的2 3倍左右。成魚腸長為體長的3.8-6.9倍,多為5-6倍。腹膜黑色。新鮮標本背部灰黑色,腹部及體下半部銀白色。鰓蓋骨後緣有一淺黃色斑塊,尾鰭呈黃色,固定標本黃色消褪。

本種和銀鯝較相似,容易混淆。主要區別為本種體相對地高、厚;鱗片數較多;新鮮時尾鰭黃色;分布範圍也較銀鯝狹。

黃尾鯝生活環境

在江河、湖泊的底層。以下頜角質邊緣刮食底層着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產卵。生殖季節親魚群集溯游到淺灘處產卵,卵粘性。

黃尾鯝仔幼魚階段的食性是隨着鰓耙和腸管形態的變化而變化。體長11.8—12.3mm,鰓耙形狀開始分化,腸呈1—2彎曲,仔魚吞食小型枝角類,主要是裸腹溞;體長15.8—17.4mm,口端位,鰓耙成篩網,腸呈4—8彎曲,前腸膨大,主要食物是腐屑,搖蚊幼蟲,「水華」型的裸藻與藍綠藻。體長18mm的幼魚,口下位,鰓耙與腸管進一步發育,幼魚轉入底棲,其前腸內含物主要為泥沙、腐屑、搖蚊幼蟲,浮遊動物與浮游植物。

黃尾鯝成魚的主要食物為大量的腐屑和極少數的着生硅藻、顫藻。成魚食物營養價值很差,其總N含量為0.372%,有機質為4.8%,每克濕重的熱值為146.35卡,成魚周年攝食,攝食量大,這是黃尾鯝攝食的特點。

黃尾鯝養殖技術

黃尾鯝 魚苗孵出5天後體長約0.5厘米,可進入魚種培育。育種塘可用土池,面積1-2畝,水深1.6米左右,底質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投苗前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消毒後,每畝再施入經發酵的糞肥500公斤,或每畝用綠肥1500公斤培育浮游生物,讓魚苗有充足的天然餌料。

魚苗投放前要試水檢查毒性,方法是在池塘中的小網箱試養少量魚苗,30小時後存活才真正放苗。魚苗放養前每5萬尾苗投餵1-2個熟蛋黃粉,飽食後再按每畝10-15萬尾的密度投放到育種塘。隨着魚苗長大要補充飼料,可繼續施放經發酵的糞肥培育水色和適量潑灑豆漿,半個月後魚苗長至3厘米時開始投餵米糠 、麥麩等精飼料,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15%-20%。

魚苗培育過程中要注意調節好水質,由於經常施肥和投餌,糞渣殘餌容易敗壞水質,因此每隔2-3天換水三分之一,最好保持微流水。還可在育苗塘中放養一些水仙、浮萍等淨化水質。魚苗長至3-5厘米時要進行拉網鍛煉的分疏放養,同一池塘魚苗規格儘量一致,一般放養密度3-4厘米的每畝放養8-10萬尾,5-6厘米的每畝放養5-6萬尾。

經過2-3個月的培養,可長成6厘米以上規格的魚種,這時可進入養成階段。池塘養殖黃尾鯝大多是和家魚搭配養殖,每畝投放200尾左右,管理方法同家魚,在不增加飼料的情況下可收穫80公斤左右的產量。黃尾鯝也可在大水面增養殖,由於能自行繁殖形成自然種群,2-3年後可有長期的收穫。

參考來源

  1. 黃尾鯝, 動物界, 2020-01-18